印度洋的大地震和海嘯幾乎在一瞬間奪去了十多萬人的生命。噩耗傳來,舉世震驚。世界各國都表現出了人道主義和天下一家的胸懷,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都在向受災國提供援助,截至目前,已經捐助和承諾捐款的總額已經近40億美元。在法國,巴黎最繁華的香榭里舍大道披上了黑紗,為死難者致哀。在中國,各地各級政府、群眾團體和普通民眾通過各種方式捐款捐物,中國的醫療隊迅速趕赴救災現場,溫家寶總理更是用自己乘坐的專機給印尼海嘯受災地區運去了16噸緊急救災物資。
面對如此可歌可泣的場景,我們非常有必要重新審視全球化時代的倫理和精神。
相當一段時期以來,我們在全球化這個詞周圍往往聽到的是貶斥之聲,諸如全球化造成了世界的貧富更加懸殊,窮人更窮,民不聊生。
然而客觀地看,全球化所帶來的資訊的發達,確實提高了人們的全球意識。印度洋海嘯發生過后數小時,全世界都已經知道了這一消息,并且通過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迅速把救援的號角吹響。聯合國官員稱贊各國共同行動的壯舉,堪稱時代互助精神之楷模。
當然,全球化的的現實意義絕不僅于此。今天的世界幾乎把一切倫理和政治問題都聯系在一起了,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民族國家的界線也正在一天天地被打破,一種超越狹隘民族意識的全球倫理正在形成。
其實在人類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倫理原則都是一致的,比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圣經》中的“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的道德黃金律,幾乎在所有民族的倫理和宗教信條中都有相當近似的表述。而人本的價值判斷,更是在全球化的趨勢中日漸和諧。
全球化時代要求把尊重生命平等當作一項最基本的道義準則來對待。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無論種族、民族、階級、職業、出身,在大災難面前,每個人的生命都同等重要。大災來臨,搶救生命第一。在生命得以拯救以后,就要解決溫飽和醫療健康,目前的全球大救援也立足于此。我們高興地看到,今天救援印度洋災區的國家和人們所持的正是這樣的態度。
普林斯頓大學倫理學教授辛格在《一個世界———全球化倫理》一書中即反復強調全球倫理的重要性和普適性。他以一種世界主義的眼光看待新時代的倫理問題,比如,發達國家眾多的車輛排出了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地球氣候變暖,進而導致非洲海岸和孟加拉國海平面上升,許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甚至被淹死。因而制造二氧化碳的人必須拿出實際的資金來解決這些災民的問題。因此,辛格希望聯合國、國際法庭等國際組織在捍衛人權、發揚人道主義、制止種族滅絕、恐怖主義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強化全球化的倫理。
一方有難,八方來助。在全球化時代,這就意味著國不分大小窮富,人不分高低貴賤,都應當把緊急救援無辜者的生命當作一項應盡的義務。今天的世界盡管還有很多矛盾和沖突,還有許多的不公,但許多事情都更加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地域界限日益縮小。筆者幾乎走過全球五大洲,日益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們的共同點遠大于其不同點。過去以地域來評價各國各地人的狹隘觀念,在全球化時代日益顯得渺小。今天,富國對窮國負有援助的義務,比如各種各樣的經濟、文化援助,而窮國對富國同樣有幫助的義務,包括共同反對恐怖主義、吸毒販毒、制止集團犯罪、維護和平等等義務。只強調一點而不及其余,顯然是片面的。
由此可見,全球化時代的倫理和互助精神需要新思維,過度強調本民族文化和傳統的特殊性,而忽視全球化時代人們的共同性,包括尊重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普遍人權,追求人格平等,實現普遍公正,或者忽視人民在基本面上的共同性,顯然已經不合時宜。而以狹隘的地域觀念看待別國、別族的人民,同樣是過時的觀念。正因如此,我們真誠地希望:全球化時代的互助精神在世界日益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