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近日頒布臨時禁令,勒令美國商務部不得以“市場擾亂威脅”為由對中國紡織品采用“特保”,這為中國紡織出口企業帶來了一線光明。但業內人士警告說,若企業紡織品貿易配額取消后大量出口美國,可能將面臨美方以對市場“造成威脅”為由而采取的“封殺”措施。
上月1日,USAITA將CITA訴至美國國際貿易法院,稱因“市場擾亂威脅”對中國產品使
用“特保”將損害美國進口商的利益。而根據中國入世協議,當中國紡織品數量激增以至對他國同行造成實質損害時,“特保”才能被實行。記者日前從中國商務部證實,在臨時禁令期間,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不能對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啟動“特保”措施。
但毫無疑問,“特保”仍是高懸于中國紡織業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昨日告訴記者,CITA將自2005年2月初始,作出是否對十幾類中國產品采取“特保”的決定。法院的臨時禁令使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在短期內不會受到限制,但今后的前景仍很難預料。
該人士稱,法院的裁決是從保護美國進口商利益出發的,并非是為保護中國的紡織品。提起上訴的美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商協會(USAITA)在當地頗具影響力,并做了大量工作,因此贏得了第一局。但若中國企業因為不受制約而大量出口的話,屆時CITA將以中國產品數量激增以至對美市場造成擾亂的事實,理直氣壯地對中國產品采取“特保”措施。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龔柏華亦表示,在CITA未對法院裁決表示異議前,禁令將被維持。目前尚不清楚CITA是否會再上訴,但根據以往經驗,CITA或將有所行動。
對臨時禁令失效的擔憂不無道理———接受采訪的幾家企業負責人都對臨時禁令表現出盲目的樂觀。
“這真是個利好消息,我們可以放心地對美國出口了。”一企業老總稱,同時他毫不掩飾企業將在今年擴大出口的雄心。
對企業的盲目樂觀,龔柏華指出,中國企業眼下需從行業的整體利益著眼,改變“追逐近利”的短視行為。同時,政府和協會應加緊建立具操作性的內部約束機制,對企業出口進行有效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