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多的是污水!”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局長孫繼昌憂心忡忡地說。
按經濟社會發達程度測算,太湖流域是全球第十九大經濟區域。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太湖流域人均近5000美元,相當于中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然而這里的水資源人均、畝均僅為全國的1/5和1/2。同時,這個流域污水排放量每年達53億噸,流域每個人可以分攤至少1
00多噸污水!
長江三角洲地區將同京津冀一起成為中國即將編制的“十一五”規劃的兩大區域性規劃目標,而日益嚴峻的“缺水、爭水”前景,考驗著這一河網縱橫的江南水鄉。
江南水鄉上演“吳越爭水”
長江三角洲水脈所系的太湖流域,因春秋時期吳、越爭霸而聞名于世。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各自以蘇州和紹興為中心,先后開鑿拓浚邗溝、晉溪、蠡溪、江南運河等,使太湖流域成為富甲天下的江南米倉。
他們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后會出現“吳越缺水”的困局。蘇錫常、杭嘉湖以及上海,都處于對水資源的渴求狀態。
上海已經提出在長江口建設新的水源地,其引水規劃除太湖外,甚至延伸至浙江千島湖。在經濟實力和發展雄心方面一直同上海較勁的蘇錫常地區和杭嘉湖地區一些城市,也在實施或規劃跨流域調水。
目前,除太湖流域管理局主持的“引江濟太”工程外,蘇錫常諸城市多年前就開始從長江調水。而錢塘江河口區主要包括的浙東(蕭紹甬舟)和浙北(杭嘉湖),在資源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雙重壓力之下,采取了海底輸水濟舟山地區,統一配置余姚江和曹娥江水資源,供給蕭紹甬地區的措施。由于總量上仍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嘉興等地又開始規劃從錢塘江口調水。
“國內外調水工程主要是為了解決區域資源型缺水問題,但我國卻出現了另一類調水工程,就是通過跨流域調水來緩解受水地區的水質型缺水問題,如引江濟太和錢塘江河口區調水工程等。”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說。盡管有煙波浩淼的太湖,有縱橫密集的河網,本不該為水而發愁的太湖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已經成為我國最為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地區。
缺水的背后是污染
“吳越爭水”不僅表現在對有限潔凈水資源的訴求上,也表現在因水污染問題導致的水事糾紛上。
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西堰鎮群眾運用船只和機械,開始他們自己組織的“零點行動”:沉船筑壩,封堵邊界河道麻溪港。當時,嘉興方面的標語是:“為了子孫后代堅決堵住污水”“還我一河清水,還我魚米之鄉”。而河另一邊的江蘇吳江掛出的標語則直言:“公然違法斷水堵航天下奇聞”。
改革開放以來,太湖流域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城市群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增加,加上農業規模化經營中農藥化肥大量使用,使太湖地區水資源污染問題變得更加突出,上下游、左右岸間在治污排污上的矛盾日益突出。
根據最近水資源評價初步成果,太湖流域有近一半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不合格(劣于Ⅲ類水標準),合格日供水量僅為600.7萬噸,占日總供水量的52.5%。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市有2/3的飲用水水源地水質不合格。盡管已經開展了大量治理工作,但太湖流域水環境惡化問題依然嚴重。
太湖流域不缺水,缺的是好水!孫繼昌說,目前,全流域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僅有1/3得到處理。嚴重的水污染和水環境變化,使本地許多水資源失去使用功能,甚至威脅到居民的健康生活。
不能“出口淡水、引進污染”
江蘇的蘇錫常地區與浙江的杭嘉湖地區,是東南沿海最著名的新興工業化地區。杭嘉湖地區和江蘇的盛澤以紡織品和皮革制品聞名全球。由于需要漂洗、染色,這里每生產1噸布匹大約耗水20余噸,還不包括職工生活用水。而在制革流程中,一家普通工藝水平的中型企業,加工1噸生豬皮的耗水量在80噸左右,為歐盟國家的6至8倍。更嚴重的是,制革污染是重點污染源。
“經濟社會發展要‘量水而行’。目前,有的地方不講水資源承載能力,不知道地方的‘水賬’,盲目引進國外制造業,甚至想把一個地方變成‘世界制造業中心’,顯然不很科學。過度的引進是一個陷阱。如果管理不好,實質上是出口了稀缺的水資源,而換來的是污染。”水利部副部長翟浩輝說,“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各地所進行的開發利用項目必須考慮水資源‘大盤子’的容量和可用量,要‘量水而行’‘量水發展’。”
孫繼昌說,要解決水質型缺水問題,治污是根本,保護是關鍵,節水是前提。應大力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的建設,提高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統籌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在維護生態和環境最為基本的水資源需求的基礎上,轉變人們的水意識,調整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改變人們用水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人水和諧。
作者:王立彬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