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順
2004年4月份以來的轎車銷售增幅下降,至今還未能打住,形勢嚴峻;由于去年1—9月生產180.36萬輛,增長22.02%;銷售170萬輛,增長20.68%,因而有一觀點,稱之謂轎車市場理性地回歸。筆者基本同意這樣的觀點,但具體情況還需具體分析:
2002年和2003年的“井噴”行情和“爆發”需求,是多年的需求集中一時的釋放。大多數廠家以2002年和2003年的“井噴”和“爆發”行情為基礎,制定的2004年更具躍進的目標,帶有非理性的成分。市場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出現一定的周期變動是正常的。
在國外,汽車發達國家目前市場需求的增長大多數在1%—3%,伊頓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美國十大經濟預測專家詹姆士-P-梅爾認為,一個國家汽車市場要持續發展,增幅大約是該國GDP的1—1.5倍;而我國的增長率還維持在20%上下,還是很了不起的。
一些汽車制造企業老總對汽車市場需求增長也表示了他們的看法,一汽集團竺延風就汽車整體市場而言說我國汽車“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增長是絕對的,增幅可維持在13—18%”;北京現代董事長徐和誼認為轎車20%的增長是正常的。他們認為汽車界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冷靜和理智,轎車市場增長的幅度可能還要回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能有現在的增長情況,已是不錯的結局了。
筆者以為導致市場低迷政策因素是主要的。目前我國汽車市場依然是政策性市場,加強宏觀調控中汽車消費信貸的緊縮,嚴重地影響了轎車市場。私人貸款購車的比例從30%—4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由于信貸緊縮和信貸門檻提高,影響幾十萬輛銷售并不為過。
車價頻降和新車型屢出及降價,其負面效應不能小視。用戶求新求異心理和持幣待購氛圍之濃,是史無前例的;貸款門檻提高、保險費用和油價上漲等購車和用車環境變差,大城市道路擁堵的過度渲染等,使消費者難于確立牢固的購買信心。
我國歷史上幾次宏觀調控都出現過汽車減產,歷史不會簡單重演,這次宏觀調控對汽車市場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汽車商品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筆者預計2006年我國汽車市場又可能顯現較為美好的時光。
《市場報》 (2005年01月04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