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聯、錦江先后重組,電氣、農工商進行多元化改制,輕工22家二級公司下放到區縣———滬上控股集團產權改革的“大手術”頻頻上演,效果如何?日前從市國資委獲悉,五大集團重組或改制后,新成立的集團、股份公司以及“放小”的企業憑借良好的市場形勢,去年銷售收入普遍增長25%以上,其中錦江利潤同比翻了一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上海一直是全國國有資產集中度較高的城市,在新一輪國企改制國資重組大潮中,如
何讓6000多億元的國有資產通過重組煥發出勃勃生機,是市國資委和各大控股集團著力解決的問題,“改制”、“重組”、“主輔分離”、“抓大放小”成為目前大型控股集團談論最多的話題。數字顯示,從2003年以來,上海重組企業涉及的總資產達到2000億元,集約處置不良債務230億元,而五大集團改制,是關鍵之舉。
五大集團改制后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一司一策”起到了重要功效。五大集團分屬商業、旅游業、裝備業、輕工業、農業等不同領域,市場競爭形勢不同,集團本身的歷史沿革、發展基礎也各有特色,因而在改革過程中,改革的模式和選擇的時機尤為重要。市國資委在制定改革方案時,不搞“一刀切”,堅持“一司一策”地推進。面對雅高、洲際等國際酒店航母加快中國戰略,資產規模和酒店數目成為中國企業與它們抗衡的基礎,錦江集團成立后,整合了原錦江、新亞、華亭等5大公司的品牌和資產優勢,加快全國布點速度,投資和管理的酒店從105家發展到141家,在國際酒店業的排名由完成重組時的57位上升到目前的35位。而在產品品種繁多、市場日益細分的輕工行業,機制靈活、技術創新力強的中小民營企業往往能取得優勢,輕工集團果斷“分家”;將22家二級子公司、總值88億元資產整建制下放到6個區縣,這些子公司下放后,在投資決策、經營策略、管理人員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企業的活力,去年利潤總額同比增長超過50%。改制后良好的產權安排,促進了企業在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改制后的企業經營上不再僅僅強調規模產值,而更注重帶來股東利益回報和謀求公司長遠發展;管理上不再企求大而全,而主動突出主業,剝離副業;技術上向能提升企業能級、開拓新市場的核心技術發展。電氣集團在整體改制后,引入廣東珠江、福禧等五大投資者,成立上海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牢牢抓住市場契機,集中力量打造發電設備、軌道交通等大規模、高技術裝備,向百萬千瓦火電、燃氣輪機組、百萬千瓦核電等電站領域世界高峰進軍。去年,公司拿下9臺燃氣輪機組訂單,承接浙江玉環百萬千瓦機組項目,都是上海電站制造領域的歷史性突破,預計全年凈利潤將增長30%。五大集團重組改制后保持良好發展形勢,進一步推動上海國資的增值,到去年底上海國資達到6800億元,比前年增長10%以上。
(信息來源:中國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