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上市公司自然人股轉讓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13:01 證券時報 | |||||||||
     自然人股交易風險幾何    ●業內人士稱為“一級半市場”的自然人股買賣近期再度火爆     ●被鎖定的目標對象主要是炒股虧損后的投資者和部分老年人
    ●賣點由過去的將在國內創業板上市,轉變為目前的在海外上市     ●即使公司真在海外上市了,也存在較高的風險     近日,幾度沉浮的非上市公司自然人股轉讓在上海再次火爆,并以迅猛之勢“燒”向安徽、山東、深圳等地。     被業內人士稱為“一級半市場”的自然人股買賣的火爆可用一組數據說明。業內人士稱,目前的上海,總計有上千家產權經紀公司和投資咨詢公司在從事這項交易;從業人員中,臺灣商人就有上萬人,而購買過自然人股權的上海居民在百萬人以上。     自然人股買賣幾經整頓而不絕,背后究竟藏著什么?投資自然人股究竟有多大風險?怎樣規范這個市場?本報對此展開專項調查。     目標鎖定為炒股虧損后的投資者     記者的調查是從合肥市的一家投資公司開始的。     12月19日,安徽首屆證券(股權)投資論壇在合肥一家飯店舉行。會議公告中注明,論壇由多個政府部門主辦,但據了解,真正的主辦者是安徽安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在這之前,記者已經得到線索,合肥市至少有四家所謂的投資公司雇傭一些女孩子,通過電話拉客的方法,推銷非上市公司自然人股權。這些女孩子進行電話營銷時并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是根據電話號碼段逐個撥打出擊。她們的開場白通常是這樣的:“喂,您好,我們在做一個調查,請問您做股票嗎?”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她們會詢問投資者股票做的如何,之后,稱自己公司目前有個收益不錯、風險較小的投資產品,在投資者表示有一定興趣后,她們會約其進行面談。     調查發現,這些公司鎖定的目標對象主要是炒股虧損后的百姓和部分老年人,利用的是他們急于扳本和想謀取更多養老錢的心理。自然人股權出讓者和中介人選擇這些群體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其相關知識不足,防備能力較弱,“好對付”。     安諾公司所在的大廈并不起眼,但金昇投資顧問公司卻租用了合肥市甲級寫字樓盛安廣場。記者在金昇投資暗訪時看到,整個公司布置得很簡潔,所有員工都身著統一樣式的深色西服、白襯衣,顯得較為專業。     在上海,近千家從事自然人股中介的產權經紀公司和投資公司基本上都租用甲級寫字樓,同時,有的公司甚至只掛產權交易所的會員號標牌,其目的也是為了取得目標客戶的信任。其實,產權交易所會員并不能說明什么,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和取得一定數量的產權經紀人證書(此證書輕易就能考取)等,就能成為會員。     以海外上市為誘餌     12月19日一早,記者到了安徽首屆證券(股權)投資論壇的會場。會議開始后,安諾公司的首席分析師對今年的證券市場進行了回顧,并對明年的市場進行了展望。鋪墊之后,主角出場了。     首先是擬轉讓股權公司的總工程師對公司的主要產品進行了介紹,并在現場分發了自己的產品,請大家現場服用,現場一時顯得混亂。其后出場的是公司的董秘,他向投資者介紹公司的發行方案,內容包括為什么要選擇在新加坡上市。     接著,這位董秘對上市方案的選擇和為什么要轉讓股權進行了解釋。他說,公司計劃以“紅籌模式”在新加坡上市,有以下幾個優點:無需報中國證監會審批,企業上市后能夠更為容易和迅捷地進行第二次融資及后續融資;在上市規則規定的6至12個月鎖股禁售期結束后,控股股東持有的股票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按照新加坡交易所的規定,“售股量及股權分布”一項要求,發行不少于15%股份或500000股份(兩者取較高者),以及有不少于500名的公眾股東。出于這些考慮,公司考慮向外轉讓股權。     投資者論壇的結束并不是終點,因為其目的是出賣股權。第二天,記者就接到了安諾的電話,周姓客戶經理問記者有無意向購買,并稱有一些投資者開始購買了。     自然人股買賣的賣點,由過去的將在國內創業板上市,轉變為目前的在海外上市。聲稱海外上市的地點和場所,有美國的納斯達克、OTCBB 、Pink Sheets(粉單市場),新加坡的SESDAQ(自動報價股市),還有加拿大二板市場。但目前真正在這些地方掛牌交易的并不多。     所謂即將上市只是說辭     一些轉讓自然人股的公司還在媒體投放企業形象廣告,甚至主動向媒體發布即將在海外上市的消息。但記者在調查時發現,為數眾多的公司在轉讓自然人股權時,只向投資者出示財務報表和與財務顧問公司簽署的關于上市的協議,很少有公司提供審計報告。不可否認,一些公司因籌集上市資金要達到有關股東人數的規定而轉讓股權,但更多的所謂即將在海外上市只是個說辭。     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幾度沉浮,之所以屢受打擊,是因為埋伏著較大風險,甚至有的純粹是騙局。1998年前后,一批臺灣商人將電話營銷和柜臺交易的做法帶到上海,幾年下來,有的臺灣商人通過中介自然人股買賣賺到了上億元的錢。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僅上海就有上千家產權經紀公司、投資公司在從事這樣的買賣,從業的臺灣商人有上萬人之多。原本價格只有2元左右的股權被抬高到4、5元,甚至近10元,更多的騙局、更大的風險也開始出現。     本報得到數份轉讓股權的公司與海外一些財經公司簽署的財務顧問協議。這些協議似乎表明公司已經啟動了海外上市程序,但其中大有蹊蹺。有財務顧問協議約定,在上市成功后支付財務顧問費,有的規定在獲得上市許可后支付第一筆財務顧問費。這顯然不符合海外財務顧問的慣例。業內人士稱,這些財務顧問協議往往是假的。甚至有轉讓股權的公司為使投資者相信其已進入了海外上市程序,故意先與他人簽署一份財務顧問協議,再簽一份解除協議的協議。前一份協議是拿給投資者看的,而后一份就不會拿出來了。     其實,除了有注冊制與核準制之分外,海外上市程序與國內相差無幾,即首先要找一家財務顧問公司做上市輔導,然后,聘請海外有資格的注冊會計師對公司資產進行審計,同時,要聘請海外具資格的律師出具見證函。而且,公司一旦啟動上市程序就要進行相應的公告。但國內百姓對這些規則并不了解,看到財務顧問協議后就信以為真,根本不要求公司出具審計報告、律師見證函,更不會查閱公司在相關交易所是否發布了公告。     即使上市風險猶存     即使公司真在海外上市了,也存在較高的風險。目前國內已有一些公司在美國OTCBB市場上市,但這個市場的門檻很低,而且,這個市場沒有融資功能,成交量極低,投資者難以變現。也有一些公司在海外創業板、二板等具有融資功能和變現能力較強的市場上市,但由于其中存在資產和股權置換等背景,公司賣給投資者的并不是上市公司的股權,而是國內公司的股權,投資者很難以上市公司股東的身份取得收益。如此種種,投資者買入的極可能還是一張廢紙。     自然人股權投資者除了承受信息不明帶來的風險和道德風險外,還需面對法律風險。《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股東轉讓其股份,必須在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場所進行。而自然人股權交易絕大多數是在場外進行的,這樣的投資行為難以受到法律法規的保護。     投資者購買自然人股權后雖然會得到一張股權證。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司在出讓自然人股權后,往往不到工商管理部門辦理股東變更手續,只在一些股權托管中心辦理托管手續。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和股東身份在證券登記公司登記后可獲得法律認可,但非上市公司與上市公司不同,其股權托管中心的法律效力存在異議,如果投資者不能進入工商局登記的股東名冊,其權利難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1998年,國務院曾經取締場外非法股票交易。去年以來,中國證監會江蘇監管局和新疆證監局也先后提醒廣大投資者,進行證券期貨投資要在合法的交易場所、通過合法的形式進行,以免造成財產損失。但仍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購買了非上市公司股權,其中很多是工薪階層,甚至是低保戶和老年人。如果風險集中爆發,將引發較大的社會問題。     與此同時,因為沒有一個政府部門管理自然人股權交易市場,一些產權交易所對會員的監管不力,違法行為得不到有效打擊。上海一家產權公司在遭投資者舉報后,公安機關對其老總采取了強制措施,但最后以罰款50萬元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