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從社會領域看北京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13: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內容提要: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從北京最近幾年的實際來看,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收入差距擴大、外來人口存在相對剝奪感以及安全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影響了社會群體的協調發展。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資源開發不足和受教育機會不平等、教育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的發展。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這是我們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后,對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要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條件,以社會協調永續發展為目標,其最終目標是使人得到全面發展。從北京最近幾年的實際來看,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以后,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建設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需要加以重視和研究。本報告以人和群體為出發點,從橫向協調性和縱向持續性兩個維度分析北京市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橫向協調性

    橫向協調性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以及社會群體之間關系的協調程度和依存狀況,協調性是整個社會系統的潤滑劑。當前,從橫向協調性來看,我市主要面臨收入差距擴大、外來人口存在相對剝奪感和安全體系不完善三大挑戰。

    1、收入差距擴大

    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合理的收入差距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但收入差距過大,超出社會群體的承受力,就會對社會穩定構成重要威脅,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巨大障礙。收入差距表現為城鄉差距、城市及農村內部差距和行業差距。從近幾年發展來看,我市收入差距呈擴大的趨勢。

    城鄉收入差距:調查顯示,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882.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496.3元,兩者差距達到7386元,收入比為2.1:1。而1978年時二者僅相差141元,收入比為1.6:1。2003年時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于同期城市居民10%最低收入組的收入水平,比1996年時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低389元,農民收入水平大體上比城市居民落后8年。

    城市及農村內部收入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中,10%最低收入戶和10%最高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174.2元和29009.5元,兩者比為1:4.7;消費性支出分別為6541.6元和20259元,兩者比為1:3.6;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2%和22.9%,相差19.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中,20%的最低收入戶與2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320.8元和14387.2元,兩者比為1:6.2;生活費支出分別為2401.2元和9003.6元,兩者比為1:3.7;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6%和24.7%,相差11.9個百分點。

    從行業收入差距看:2003年,農、林、牧、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低,為14981元,而平均工資最高的金融業達到61713元,二者之比為1:4.1。

    社會分層理論把社會結構描述為金字塔型、橄欖型和啞鈴型。金字塔型社會中,貧困階層占大多數,中間階層次之,富有階層占少數,屬于不穩定和不公平的社會結構;啞鈴型社會中,貧困階層和富有階層占多數,但缺少中間階層,也屬于一種病態的社會結構;橄欖型社會中,中間階層占大多數,貧困階層和富有階層占少數,是一種比較公平穩定的社會結構。2003年北京市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城市居民和農民均在60%左右,其中,城市居民為56.8%,農村居民為63.4%,社會結構類似金字塔型,缺乏穩定性。現階段應努力擴大中間階層,積極幫助貧困人口脫貧。

    2、外來人口存在相對剝奪感

    北京是一個外來人口聚集的城市。2003年,外來人口總量達到409.5萬人,在全國各省市中居第五位,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外來常住人口達到307.6萬人,占全部外來人口的75%,占北京常住人口的21%。調查顯示,外來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工作時間長、多數從事體力勞動、主要聚集在郊區,邊緣化的特點十分突出。

    受教育程度低:2003年,全市6歲及以上外來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84.9%,比全市高30.6個百分點。收入低:2003年,常住外來就業人員月平均收入為1050元,全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109元,兩者相差1059元。工作時間長:外來就業人員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6.9小時,比本市戶籍就業人員工作時間多13.4小時。多數從事體力勞動:外來就業人員中商業服務業人員、建筑施工人員和工業生產人員所占比重為86.4%。主要聚集在郊區:2003年,外來人口在城區分布比重為9.1%,比2002下降2.9個百分點,在近郊區和遠郊區分布比重為55.9%和35%,分別比2002年上升2個和5個百分點。

    外來人口的活動基本上是經濟型的,社會活動參與程度不高。總體上看,他們生活在城市的邊緣,難以獲得和本市戶籍人口一樣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信息等公共資源,利益表達渠道也不暢通,與城市人口相比,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不利于整個城市協調、持續發展。

    3、安全體系不完善

    廣義的“安全”應該包括生命財產安全、身體健康和生活保障。目前,我市在社會治安、醫療和社會保障三方面的建設還不到位,尤其是社會保障很不完善,體制性問題比較突出。

    2003年,全市刑事案件立案7.1萬起,破案3.6萬起,破案率為51.4%,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交通事故死亡1641人,比上年增加142人。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以及外來人口規模的擴大,治安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04年的禽流感,暴露了社會公共衛生管理方面的很多問題,說明我們工作中還有很多薄弱環節。2003年,全市食品衛生監督檢查合格率為87.2%,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衛生資源城鄉分布存在明顯差距,衛生保健水平有待提高。2003年,城市平均每千人擁有5.9張醫院床位,農村為4張;城市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4.2人,農村為2.5人。全市參加健康檢查的人數為235.3萬人,僅占常住人口的16%。全市醫院、衛生院治愈率為46%,病床使用率為61.5%。

    今后幾年,北京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2005年,全市勞動力供給總量不減,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北京地區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將達到77.9萬人,可提供就業崗位49.3萬個,供需缺口28.6萬個。2003年,失業人員再就業率達到68.1%,殘疾、年齡偏大人員再就業難度不斷增大。社會保障方面,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較低,參保人員醫療費負擔重等問題仍然存在。此外,農轉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外地農民工參加醫療、工傷保險等政策還需進一步落實。

    二、縱向持續性

    縱向持續性強調的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和發展潛力。當前,從持續性來看,我市主要面臨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資源開發不足和受教育不平等、教育體系不完善三大突出問題。

    1、銀色浪潮撲面而來

    20世紀50-60年代,北京的人口年齡特征基本上是年輕型的。70年代以后,人口年齡結構越過成年型,開始向老年型發展。進入90年代后,隨著人口生育水平下降和醫療衛生保健條件的改善,北京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1990年-2000年間,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長,而同期總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4%。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0-14歲少兒人口比例為19.6%、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7.8%、老少比為40%、年齡中位數為33.1歲,四項指標均超過國際通用的老年型標準,已經完全進入老年型社會。(注:國際通用的老年型標準為:少兒人口比例30%以下,老年人口比例7%以上,老少比30%以上,年齡中位數30歲以上。)

    北京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發展。發達國家是“先富起來后老齡化”,我們是“先老齡化但還沒富起來”。世界上65歲以上老年人占7%及以上的國家和地區人均GDP至少達到5000美元。2003年,我市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達到9.7%,但人均GDP僅為3874美元。

    相對于人口結構的變化而言,我市在養老保險、老年人口服務方面的制度化安排上明顯不足。老齡人口自身的高齡化和女性化,以及人口老齡化對消費方式的影響也沒被引起足夠的注意。2020年-2050年,老年人口的撫養比將出現快速提高的趨勢,但少年人口撫養比和總人口撫養比都還處于較低水平,這段時間是人口撫養比的黃金時期,也是發展經濟的最佳時期,能否抓住這段有利時機完善養老保障體系、發展老年社區服務和社會服務是克服人口老齡化負面影響的關鍵,也是調節人口老齡化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矛盾的關鍵。

    2、勞動力資源開發不足

    勞動力資源基于人口的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和第一要素。從目前看,北京勞動力資源豐富、增長較快,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1990年-2000年間,勞動力人口年均增長2.9%,總人口年均增長2.4%,勞動力人口增速高于總人口增速。到2000年,我市勞動力人口達到960.2萬人,占總人口的70.8%。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勞動力資源狀況存在一些潛在問題,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不利影響。

    一是勞動力結構有老化的趨勢。2000年全市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4.7歲,比1990年提高了0.8歲。勞動力人口中中壯年人口(年齡在35-49歲之間的勞動力人口)比重為39%,在各年齡段中增幅最大,增長了76.9%,將近一半的人年齡在35歲及以上。勞動力人口老化是社會老齡化的縮影和序曲,在未來將會給技術更新和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困難,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二是未就業人口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15歲及以上人口中從業人口緩慢增長的同時,未就業人口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業比例逐年下降。1990-2000年間,我市從業人口年均增長1.3%,2000年達到711.7萬人。而未就業人口年均增長6.5%,2000年達到460.8萬人。2000年在業比例為60.7%,比1990年下降11.4個百分點,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在業比例降幅最大,達到55.1%,55-59歲高齡組降幅也在25%左右。

    進入90年代,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離退休人員的比重不斷增加。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就業年齡隨受教育年限增長不斷推遲,以及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分流等原因,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年數有不斷縮短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加強離退休人員再就業開發,既浪費了人力資源,又增加了整個社會養老負擔。

    3、受教育不平等和教育體系不完善

    從宏觀角度說,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源泉之一,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從微觀看,教育是一項投資,它影響人的社會流動和社會地位,對于農村人口、貧困人口和城市外來人口而言,它是改變自身命運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市教育資源在城鄉分布上仍存在顯著差異,外來人口受教育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教育不能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等問題仍然存在。

    2003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年教育支出971元,是農村居民教育支出的1.9倍。城市平均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閱覽室藏書1.9萬冊,農村每萬人僅擁有0.4萬冊。此外,遠郊區縣與城區學校在教學質量、師資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

    和諧可持續發展要求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北京作為流動人口聚集的區域,有大量的外來少年兒童,他們受教育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廣泛關注。2003年,借讀于公辦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流動人口入學人數為4.2萬人,在校生總數達17.9萬人。調查顯示,外來少年兒童在公辦學校年平均費用為3193元,占家庭年消費支出的15.5%,比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高7.8個百分點。超過20%的外來少年兒童在師資條件和教學環境較差的打工子弟學校上學。

    使勞動者不斷適應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形勢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8-22歲戶籍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專和大學教育的人數占該年齡組的37.2%,中等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中接受成人教育的占16%。可見,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空間仍很大。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北京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電影《天下無賊》公映
楊振寧登記結婚
健力寶事件資本謎局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經濟適用房該怎么買
精彩家裝圖片選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