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從糧食安全問題看湖南近年糧食生產情況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31日 13: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基礎之重。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寫進公報,中央“十五”計劃《建議》中指出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政治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

    一、國家糧食安全不容忽視

    (一)糧食安全的定義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1974年在世界糧食大會上把糧食安全定義為“保證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即只有當所有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從物質和經濟上獲得足夠的、安全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他們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時,才實現了糧食安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規定,世界糧食安全的庫存應達到消費量的17%―18%。其中周轉儲備占12%,后備儲備占5%―6%。

    我國的糧食安全是指“國家滿足人們以合理的價格對糧食的直接消費和間接消費,以及具備抵御各種糧食風險的能力”。糧食安全形成的保障體系包括三個環節:生產、流通和消費者。本文主要涉及的是糧食生產環節。強調糧食安全,主要是防范和消除影響糧食安全的隱患。在正常情況下,糧食安全所要求的糧食自給率要不低于95%。根據中國具體國情,我國的糧食合理庫存一般認為在2500億斤左右比較合適,五個月的安全口糧為3250億斤。

    (二)我國近幾年糧食生產狀況

    世界糧食總產近年來呈下跌趨勢。全球1999年度谷物總產為19.01億噸, 2000年度降至18.40億噸,2001年度為18.71億噸,2002年度又降至18.16億噸,2003年度為18.38億噸。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糧食生產能力已達到了1萬億斤的水平,實現了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世界總耕地面積206億畝,中國不足其10%,人口卻占世界總人口的22%;世界人均耕地3.75畝,中國人均耕地只有1.5畝。新中國做到了糧食自給,豐衣足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然而,1998年以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逐年下降,由當時的10246億斤下降到2002年的9140億斤,2003年又下降到8613億斤。而我國實際糧食需求在9700億斤左右。糧食人均年占有量也由1996年的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3公斤,低于世界人均400公斤的糧食安全標準。糧食庫存為1500億公斤,已達正常5個月安全庫存的底線。與此同時,糧食需求卻在以每年50億公斤的速度剛性增長。2003年10月,新一輪糧價上漲,這是我國建國以來發生的第七次糧價波動。而引發糧價上漲的根本原因,在于糧食連年減產造成的供需失衡。這也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第四次糧食供應不足。

    (三)我國糧食生產下降的原因

    近幾年糧食產量的下降原因很多,最為突出的有兩點:一是亂征濫占耕地,大搞各種開發區、園區,這既侵害了農民利益,又損害了糧食生產能力;二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農業結構調整,把調整結構與糧食生產對立起來,以為結構調整就是壓糧擴經,致使一些地方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我國耕地面積1996年為19.51億畝,2003年減至18.51億畝;糧食播種面積1998年為17.1億畝,2003年積銳減至14.91億畝,為建國以來新低。其中糧食主產區面積為10.28億畝,比1998年減少1.23億畝,減少10.7%,占全國減少總量的57%。糧食面積減少是糧食產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結構調整和耕地面積的減少,目前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下降到9500億斤左右,下降了500億斤。三是受糧食價格的影響。九十年代末以來,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大宗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價格平均降幅在25%以上,而糧價跌得更慘。1998―2001年,稻谷每公斤收購價由1997年的1.44元下降到0.96元,降幅達到33.3%。谷賤傷農,嚴重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四)中央政策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

    2004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發表。中央一號文件是我國新農業政策的基礎性文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確定了新農業政策的導向,三項補貼(種糧補貼、良種補貼和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打通了工業反哺農業、財政反哺農民的道路,集中力量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產業,促進種糧農民增加收入。隨之頒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以及《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等新農業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為國家糧食安全在政策上作了保障。按照國務院批準的《1997-2010年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到2010年,非農建設占用耕地不得突破2950萬畝,全國耕地面積減少要求控制在9661萬畝以內,耕地保有量應控制在19.2億畝。從長期看,只要我們保證有充足的耕地,糧食安全就不會出大問題。保護和穩定糧食主產區耕地面積,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我省糧食安全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我省糧食生產情況

    湖南是農業大省,自然條件優越,水稻產量居全國第一。雖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0.86畝,遠小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仍享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1952年我省糧食產量就有206億斤,以后一路增長,在70年代初糧食產量達到300億斤,80年代中期,產量大幅度增加到了500億斤以上,1997年我省糧食產量增至最高為590億斤,1999年以后逐年下降,2003年減至488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367公斤。2004年,在中央一號文件及政府一系列支農政策支持下,農民種糧積極性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得到了恢復性增長。湖南省歷年糧食產量見下圖。

    (二)湖南糧食產需平衡略有結余

    談到糧食安全,必須考慮糧食供需關系,了解糧食的消費情況。糧食消費主要有口糧消費、飼料用糧食、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其中,口糧消費是大頭。據省糧食局《湖南省2003年社會糧食供需平衡統計調查報告》,我省由糧食調出大省向產需平衡略有結余趨勢發展。2003年,凈調出糧食14萬噸,全省社會糧食總需求2946.4萬噸,總供給2813.7萬噸(省統計局公布的是2442.7萬噸),求大于供132.7萬噸。其中,城鄉人口口糧消費為1720.3萬噸,口糧消費占總消費量的64.9%。根據我們推算:

    2003年城鎮居民年人均消費糧食為121.4公斤,年消費糧食為0.1214×1585.05=192.43萬噸;

    農村居民年人均消費糧食為255.5公斤,年消費糧食為0.2555×5077.75=1297.37萬噸;(按農業統計報表制度,2003年湖南省鄉村人口為5425.86,農業人口為5077.75萬人;按人口統計報表制度農業人口為4430.76萬人。)

    城鄉居民年消費糧食為192.43+1297.37=1489.8萬噸;

    口糧消費約占總消費量的56.1%,總需求為2655.62萬噸,供大于求290.78萬噸。產需平衡略有結余。

    還有學者研究認為,城鎮居民年消費糧食為139.14公斤;農村居民年人均消費糧食為190.48公斤。按此計算,口糧消費約1187.75萬噸,總需求為2117.2萬噸,按省統計局公布的2003年湖南省糧食產量2442.7萬噸,供大于求325.5萬噸。實際上,糧食的需求伸縮性很大,雖然,人口逐年增加,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糧食消費是呈下降的趨勢。總言之,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湖南自身的糧食安全是得到了保障。

    (三)湖南糧食生產對全國的影響大

    我國的糧食產量取決于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糧食主產區農民人均出售糧食數量占全國80%以上。2003年,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和四川等13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產量的71%,湖南占13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的8%,占全國糧食產量的5.67%。湖南糧食產量占13個糧食主產區的份額較高,位居第六,因此,湖南糧食生產對全國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湖南的稻谷產量居全國首位,在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的2003年,銷往省外的還有近300萬噸,外銷6.2萬噸。湖南有義務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

    (四)湖南糧食生產潛力極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為農民增收,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向糧食主產區傾斜的好政策。“三補一降”,僅糧食直補一項,全省農業人口人收益近6億元,加之糧食最低保護價的出臺,為農民種糧解除了后顧之憂。明年的政策在支農力度上只會加強,不會削弱,農民種糧積極性仍將大大提高。

    湖南糧食生產近幾年雖連續下降,但降幅不大,產量基本穩定。2003年,糧食主產區江蘇減產189億斤、山東減產166億斤、湖北減產111億斤、河北減產106億斤、黑龍江、河南和四川減產均在90億斤左右,湖南僅減產11.7億斤。2004年,在國家和省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水稻播種面積大幅度增加,糧食產量可望突破560億斤,增產糧食70億斤以上,增幅高達15%,實現了恢復性增長。明年湖南只要不受到大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完全可以完成歷史性突破。

    三、發展湖南糧食生產的思考和建議

    (一)糧食增產要與農業增效同步

    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糧食與經濟作物比較:一是糧食生產的比較優勢和機會成本逐年下降;二是與大部分的經濟作物相比,糧食總體上處于比較劣勢的位置,生產糧食已經難以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在三種主要的糧食產品中,稻谷生產的機會成本最小。在經濟作物中,棉花、水果、烤煙和花生最具比較優勢。與養殖業相比,糧食整體處于比較劣勢的位置。

    今年,湖南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預計可在300元左右,如果扣除政策性補貼、農業稅減免以及農產品價格上漲因素形成的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00元,幸虧“天幫忙”,否則農民增收的效果不會太好。

    我省耕地質量也是呈總體下降的趨勢。1997年年均單產達800公斤以上的1.2級高產田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4.37%,現在只占26.67%。2004年,我省由于水稻面積增加對水稻增產的貢獻為96%。而由于水稻單產水平提高對水稻增產的貢獻僅為4%。因此,在糧食生產的同時,必須考慮農業增效的問題,合理利用資源,避免糧食生產的盲目性。加快中低產田的改造,如果將現有中低產田的產量提高到高產田的水平,糧食產量可以比現在提高大約55%。

    湖南糧食生產的關鍵問題是要轉變觀念。我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種糧就是為了填飽肚子,略有剩余出售,換兩個零花錢,用于改善生活的時代過去了。我們一定要把糧食生產做成產業生產,向工業化生產過渡。工業化生產要講究形成規模效應,品牌效應,起碼要學會包裝,要形成產業鏈,糧食只是工廠的原材料。只有大大提高糧食產品的附加值,才能做到糧食增產又增效。

    (二)糧食增產要靠科技進步帶動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小平同志就提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此后,他又進一步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江澤民同志也多次強調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他強調:“中國的農業問題、糧食問題,要靠中國人自己解決。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業科技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必然要進行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斷提高科技水平是我國解決長期糧食安全的根本。

    湖南是傳統水稻種植大省,水稻單產較高。近年來,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研究成果不斷在省內推廣,大大促進了湖南糧食生產。1996年,農業部率先立項支持中國超級稻育種研究,并確立了“最高單產2000年達到700公斤(一期)、2005年達到800公斤(二期)、2015年達到900公斤(三期)”的研究目標。我國超級雜交稻組合在我省中方、隆回、汝城三縣的百畝試點已連續第二年畝產超過800公斤。湖南糧食增產極具發展潛力。如果我省水稻單產水平提高到500公斤/畝,糧食產量將達到700億斤以上。我省承擔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獲重大突破,湘鄉市核心試驗區集成食用稻、飼料稻、啤酒稻標準化豐產技術,為水稻生產邁向專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持。項目區種植水稻的農民獲得了理想的經濟效益。

    (三)糧食安全要與經濟全球化聯系起來

    中國入世以后,一方面得到加入WTO的優惠政策,另一方面也受到WTO的制約。糧食貿易是世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調節我國糧食供求關系,保障糧食安全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根據WTO的相關協議,中國加入WTO后對農業的承諾主要有:到2004年實現2200萬噸的糧食進口配額;農業的平均關稅稅率從22%下降到17.5%,取消非關稅壁壘;對大豆的進口關稅為3%。2004年,全球糧食生產得到較快恢復,預計世界糧食總產量將達21.85億噸,比去年增產1.58億噸,增幅達7.8%。根據海關提供的2004年1~10月進出口數據,我國已進口谷物814萬噸,是2003年同期的3.4倍多,凈進口406萬噸;進口大豆1552萬噸,比上年同期有所減少,凈進口1524萬噸。如果按我國糧食的統計口徑(谷物+大豆)計算,1~10月我國共進口糧食2366萬噸,凈進口1930萬噸,接近國內總消費的4%。我省外銷稻米也從低潮時的每年不到10萬噸恢復到250萬噸。據海關資料測算,7月份我國進口谷物及谷物粉平均價格232.46美元/噸;大米價格248.3美元/噸,大麥價格181.7美元/噸;大豆價格381.93美元/噸。與1月份相比,谷物價格下降20.2%,大米下降46.7%,大麥下降11.1%。我們在考慮糧食安全的同時,也應該把國際貿易這一塊考慮進去。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糧食外貿依存系數一直較低,最高為4%,應當有所提高。同時,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促進糧食生產的做法和經驗。

    (四)形成糧食生產的“發展極”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1955年提出的“發展極”理論:(Development poles Theory)從空間上看,增長在不同的地區是以不同的速度進行的。在經濟增長中,由于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一些地區或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并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 作用的“發展極”。具有“發展極”的地區優先增長,帶動鄰近地區的共同發展,然后再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最終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發展極”的形成至少應具備三方面的條件:1.在一個地區內存在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群體和企業家群體;2.必須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要有適宜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湖南是農業大省,2003年,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9.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3個百分點,農業產值占一產業的46.23%,水稻占谷物的88.77%,農業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6%。糧食生產不能僅從糧食安全考慮出發,而應該作為一種產業來抓,形成產業集群,以35個優質稻米基地為糧食生產的經濟發展極,適度擴大規模,形成優勢產業,產生 “輻射” 作用,促進糧食增產。把糧食生產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五)優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的延長,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優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才能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奠定基礎。農產品加工業是比農業規模大、效益高、貢獻多的產業。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糧食經加工可增值1―4倍,棉花經加工可增值2―4倍,薯類經加工可增值1―3倍,果品蔬菜經加工可增值1―10倍。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轉化后一般增值2―3倍,我國只增值30%;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一般在2.0―3.7:1,我國只有0.43:1;發達國家不同品種農產品加工量多數占其總產量的90%以上,我國僅占25%左右,且多數在10%以下。農產品加工業是增值能力最強的朝陽產業,是利潤最豐厚的加工行業。最具發展潛力。農產品供求關系由數量制約為主轉變成質量和品種為主,農村經濟由追求農產品總量轉變為追求經濟效益。快速提升糧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利用能力,以此提高糧食產品的附加值,這是農業增效的新思路。如加工一噸面粉僅能創利24元,而生產一噸大眾食品可獲利150元,碎米的綜合利用可增值5倍,稻殼的開發利用可增值3倍,小麥麩皮的綜合利用可增值5至10倍。可見增強糧食深加工轉化能力,能大大提高糧食產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此外,農產品加工業還是眾多農村勞動力的集散地,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必將消化大量農村勞動力,促進城鎮化建設,為農業現代化做出貢獻。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湖南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電影《天下無賊》公映
楊振寧登記結婚
健力寶事件資本謎局
意甲在線足球經理游戲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歲末年初汽車降價一覽
經濟適用房該怎么買
精彩家裝圖片選
天堂II 玩轉港澳指南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