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躍
不經意間,健康險成為一個矛盾體:消費者需求量極大,據調查,有保險需求的消費者中,超過70%希望購買健康險;保險監管部門希望健康險能夠快速發展,進一步發揮社會管理功能,彌補社會保障的不足,并預測到2008年,健康險市場將達到1500億元;但對保險公司來說,健康險無疑是個燙山芋,要啃卻無從下口。健康險賠付率超過了70%的底線,有
的公司甚至超過了100%,保險公司要市場化生存,不是冒險公司,規避風險成為應有之義,健康險的地位可謂姥姥不痛,舅舅不愛,保險公司不鼓勵發展,一般作為傳統個險的附加險銷售。健康險便尷尬起來,去年健康險保費收入只有240億元,今年還有下降趨勢,健康險目前這種狀態無法滿足市場和監管需求,與保險為社會服務的最高理想更是相去甚遠。
11月18日,國內第一家健康險公司成立,并牽手德國專業的健康險公司,健康險開始走上專業化經營之路,不管保險監管機構還是健康險公司都希望借助專業化經營,通過專業化的產品開發和服務來控制風險,將健康險從困局中解救出來。專業化經營顯然不想繼續走保險公司的老路,可許多風險障礙一時之間難以繞過去,能否擔當起此重任,尚且令人惶惑。
目前健康險產品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上有30家保險公司經營健康險,產品有400多個,從數量上看是挺豐富的,但實際上產品多數雷同,在市場上成氣候的主要是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補貼等少數幾個產品,而在高額醫療、護理費用等幾乎是空白。保險消費者需求日益多樣化,單一的健康險產品不能滿足需求,自然無法正常發展。
對經營風險的保險公司而言,產品沒有細分則意味著風險加大。當下的健康險基本上是統括型保險,一般根據投保者的體檢結果分成一二三四等,按等級收取保費,過于籠統。既然連風險都識別不清楚,又何談提供優質服務,有效防范風險呢?結果是,保險公司把風險自己扛,導致賠付率上升。消費者因為所處地域、生活習慣等的不同,在身體狀況以及疾病產生幾率上都有了極大的差別,也直接影響到保險理賠。簡單的例子,肥胖者就要比不肥胖者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相對大。今年已經有保險公司開始對肥胖者、吸煙者提高保費,說明在風險細分方面已經開始覺醒,但并沒有達到市場細分的要求,投保人在許多方面都存在風險的“隱患”,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職業、工作強度等等,在產品開發時要考慮進去。車險的發展經驗值得健康險借鑒,車險產品已經從兩年前的大一統費率發展到今天的從人從車從地域定價原則,考慮各種風險隱患,產品已經高度細化了,根據風險不同收取不同的保費,這樣的產品設計可以將風險提前識別出來,也體現了定價的公平,不致于讓高風險的投保人驅逐低風險者。
所以,專業化健康險經營需要解開這個產品開發的結,先從產品細分上來防范風險,降低賠付率。要實現健康險產品的細分,則需要借助專業化的力量,以往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與傳統壽險結合在一起,包括精算數據,開發人員都不能達到要求,所以,在沒有必要技術條件的支持下,健康險產品一直在初級階段徘徊,無法深入到風險控制的核心。專業化經營在數據收集和費率厘定方面都應該借鑒國外健康險經驗,真正細分產品,細分風險。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2月31日 第十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