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當我們以20年為題,紀念這些在中國經濟改革史上留下名字的企業家時,不應再局限于這些企業家個人的沉浮,而更應該關注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和時代。企業家不是萬能的,而沒有企業家的社會也是萬萬不能的,當我們摘掉強加在企業家頭上的種種光環時,才能看清企業家原來的面目。
中國人是最善于修史的,所以中國保存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歷史檔案;中國人是最崇尚歷史的,中國的史官曾有過令君王感到恐懼的地位,所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因為寫史就是寫人,所以,能夠名垂青史是中國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即使到了現在的信息時代,一到年關將近,各種風云人物的評比就紛至沓來,人們總希望在過去的時光中留下自己的影子,但即便是這微不足道的夢想,也往往被現實打得粉碎。當回首20年的風云人物時,我們發現,他們大多以悲劇的方式收場,這并非是他的能力所限,是因為他們生于一個錯位的時代。
2003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但這些驕人的成績并不足以卸下五千年歷史和13億人口的重擔。中國的社會經濟表現出極大的不均衡性,地區差別、城鄉差別、貧富差別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的趨勢,而思想觀念更是千差萬別。于是,在中國我們看到了種種怪異的眾生相。山區的農民爬到山頭上打手機,平原的農民蹬著自行車改裝的發電機看電視;官員們,臺上作報告,臺下戴手銬;富豪們,“正笑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中國,這個逐漸醒來的巨人,頭已經探入信息社會的云端,有近億的網民;身體扭動在工業社會的空間,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制造能力;腳還跋涉在農業社會的泥淖,保留著世界上最大的農業人口。面對如此差異變化的社會時代,我們對于個人又能有什么苛求呢?
中國的歷史是崇尚個人的歷史,治世是能臣,亂世便是奸雄。不同時代就有不同的楷模,戰爭年代是強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建設時期是鐵人王進喜和雷鋒,而新時期的楷模是什么?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涌動下,企業家就成當今時代最驕傲的寵兒。但當企業家成為中國人的楷模時,這種期望本身就給“企業家們”帶來了錯位。中國對人的評價歷來是以政治為標準的,“治國、平天下”,是對人的最高評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即使到了現在,人們仍然難以擺脫這種傳統的目光。而企業家本身卻是經濟學的范疇,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將企業家定為生產的第四要素,與勞動、資本、土地并列。于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企業家便有了多重的身份、多重的標準、多重的涵義,即便身為企業家,也常常為自己混亂的角色所困惑。
當企業家在事業取得成功時,便有人疑惑他的道德是否完美?當他在經濟上取得成功時,就有人質疑他在政治的表現;當他在政治上有所企圖時,人們又在責難他失去了本分;當他在市場上取得份額時,就有人疑惑他的技術是否有競爭力;當他在技術上有成就時,又擔心他在市場上的表現;當他的企業成功時,就有人懷疑他能否擔負起民族振興的重任?于是,掌聲與罵聲同至,鮮花與傳票齊來。
每年,社會各界都會捧出一批又一批著名企業家;同樣,每年都會有一批又一批企業家中箭落馬。而輿論界似乎對企業家這種“起”和“落”感到同樣興奮。這種過度的關注顯然不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心態。任何企業家都無法承受這種一會兒“捧殺”一會兒“棒殺”的環境。所以,當我們以20年為題紀念這些在中國經濟改革史上留下名字的企業家時,不應再局限于這些企業家個人的沉浮,而更應該關注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和時代,以及他們在這一環境和時代中的表現。讓我們對企業家的要求不再錯位,讓企業家的角色不再錯位,讓企業家的標準不再錯位。國家現在提出“社會和諧發展”,這抓住了矛盾的本質。當社會的各個階層,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能協調發展時,我們這個社會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企業家們也才能尋求到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環境。
企業家不是萬能的,而沒有企業家的社會也是萬萬不能的,當我們摘掉強加在企業家頭上的種種光環時,才能看清企業家原來的面目。20年的歷史還太短,還不足以以史家的觀點來評判這些風云人物,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努力使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從錯位到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