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評論員張曙光開篇詞
“大象無形,大器晚成”。在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之后,在上個世紀的最后20年里,中國經濟突然發力,以空前的速度奮起直追,到2003年GDP一舉突破一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居第六位的國家。中國不但是一個政治大國,而且是當之無愧的經濟大國。回首這20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歷程,可喜可慶,可歌可泣。但如果以為就此可以彈冠相慶了,那
就會犯十分愚蠢的錯誤。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不是越改革越簡單,而是越改革越復雜。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經濟是依賴于目標和指標體系建立的發展模式。在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經濟改革的任務十分明確,就是解決一個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所以當時鄧小平同志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為“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發展經濟的目標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指標定得也很簡單,就是GDP。除此之外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可以先放在一邊。這種戰略思維可以說最大程度上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掃清了非經濟因素障礙,使中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其成就非常顯著。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4038億元增加到1999年的82045億元,20年增長了20倍。中國在鋼鐵、水泥、化肥、家電等領域拿下了多項世界第一。
但當中國的經濟總量上了一個大臺階時,問題也變得復雜起來。現在在中國經濟的任何一個領域,其問題的復雜程度足夠令任何一個經濟學家窮其畢生的精力未必能解決一二。但問題的復雜并不意味著無解,關鍵是要轉換思維模式。中央現在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統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及時而準確。也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戰略思維的調整和提高。
中國經濟發展千頭萬緒,但最基本的問題仍然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問題,也就是改革與開放這兩大主題的延伸和繼續,但衡量這一任務的指標卻要比過去復雜得多。說經濟發展,簡單的經濟總量與人均指標已不能說明全部問題,還要講地區之間的平衡,城鄉之間的平衡,經濟結構的平衡;還有環境的問題,資源的問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兩極分化的問題等等;說到改革,也不僅是指放權讓利和國有企業改革問題,涉及到審批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稅收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等;說到開放,也不是改革初期簡單的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的問題,而是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問題,包括產品出去,企業出去,適應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等等。
所以說,如果還用簡單的思維模式來解決復雜的經濟問題,就會感到非常的不適應,甚至會有越改越亂,有按下葫蘆起來瓢的感覺。首先目標要明確,如最為人所詬病的中國股市,目標不明確,標準也就是混亂的。到底開辦股市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融資,還是解決優化資源配置?這個問題沒想清楚其他一切問題都難解決。還比如教育的問題,一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就以為是提高學歷教育,投入巨資大辦高等教育,結果將應試教育推進了死胡同。其次,是指標要綜合,比如說發展房地產業,如果將土地出賣當成地方財政增收的一種手段,以現在這種一賣70年的出讓方式,再過不了兩屆,很多大中城市的后屆政府就無地可賣了。醫療體制改革也是如此,是當做產業發展,還是作為一種社會保障,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大目標不確定,指標也無從談起。其他如能源、汽車、航空、銀行等等行業和領域也大體如此。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單講一個GDP說明不了居民生活質量的問題,單說一個人均收入說明不了兩極分化的問題。開放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引進多少外資的問題,出口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創匯的問題。一切工作都應以中央定下的今后20年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為中心。如何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這兩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成為各行各業的總體任務和目標。目標不明確,各種指標就無法確定,也無法評價其成敗;如果指標定的太過單一,也無法體現目標是否完成。
回首20年,一句“翻兩番”就可概括這個偉大的成就。而今后20年的經濟發展就沒這么簡單,經濟總量要翻兩番,但環境污染不能翻兩番,東西部差距不能翻兩番,能源消耗不能翻兩番,貧富差距不能翻兩番,城鄉差別不能翻兩番,如此等等。如果說過去20年我們取得的成績很艱巨,很偉大,那今后20年我們要完成的任務就更艱巨,更偉大。很多人總以到現在還未能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為憾事,但所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也未必能解釋中國如此復雜的經濟問題。中國人以自己的智慧進行著世界上最為復雜艱難的經濟變革,這才是真正值得驕傲和光榮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