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04年頭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就猛增53%,超過經濟全面過熱的1992年,鋼鐵業投資增幅更是達到驚人的202%。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率不斷逼近5%的“警戒線”。為此,中央政府開始動用金融、財政、政策等一系列調控工具。
3月份,國家發改委、銀監會、國家環保總局、證監會和國土資源部聯手嚴控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行業;4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后,央行再度調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國
務院提高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開發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土地市場開始集中整頓,國家發改委推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行業目錄;10月份上調存貸款利率;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5年起,實施了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將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有關部門11月份的數據顯示,經濟過熱的各項指標終于開始進入安全區。
點評:過去大的經濟過熱其表現往往是全面過熱和通貨膨脹,這一次,卻是部分過熱、部分偏冷。而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的是,現在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過熱行業與非過熱行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沿海與內地已經形成了復雜的利益格局。
因此,在復雜的條件下著眼長遠,標本兼治,進而解決中國更深層次的經濟問題,是這一年來實踐的意義所在。但是行政權力的作用仍然處于強勢,政府今后應該采用更多的市場化手段。本報記者張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