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發銀行防范中長期信貸風險系列報道(二)本報記者 姜業慶
作為政府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國家開發銀行近年來充分運用法定的國家信用,發揮體制優勢,有效防范中長期信貸風險,多項經營指標進入國際同業先進水平,實現了國家信用和市場業績的統一。
在所有的信用形式中,國家信用無疑是最高等級。具體來說,國家信用包括財政信用、貨幣信用和政府機構信用等三種主要形式。開行所擁有的國家信用,屬于政府機構信用。1994年3月,根據國務院22號文件,國家開發銀行成立。當時,國家給開行500億元資本金,并賦予其在市場上發行金融債券的特許權。對開行而言,比發債特許權更有價值的是國家賦予開行的法律地位和準主權級的政府信用,即國家信用。
在運作中,開行把實現國家信用與市場業績的統一作為宗旨。在借鑒國際同業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開行提出,不能因為有國家信用而降低資產質量,也不能因為有好的業績而丟失國家信用。在實踐中,開行不是靠國家補貼和貼息資金進行運轉,也不是對國家信用簡單地分配,而是在依靠國家信用的基礎上,不斷地運用和放大國家信用在市場建設和制度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針對開發性金融領域的經濟周期波動風險,開行積極構建信用結構,建立獨特的風險防范機制,覆蓋經濟周期波動,形成應對經濟周期風險的有效機制,實現資產負債的長期平衡。
根據國際慣例,開行首先把國家信用運用于市場,通過發行政府機構債券,籌集長期資金,保持遠期的損益平衡。1998年9月,開行以低于行政派購水平成功試行市場化發債50億元,這是開行依靠國家及政府組織增信進行市場化發債的開始,也是對國家信用證券化的一個嘗試。之后,開行充分發揮債券銀行和批發銀行的優勢,不斷提高市場化發債的比例,積極創新債券品種,并到國際資本市場發債。1999年,開行市場化發債程度達到96.8%,2000年全部實現了市場化發債,在市場中構建了高水平債券資產。近年來,開行市場化發行的金融債券從期限、品種、成本、效率等方面,都優于零售儲蓄銀行覆蓋風險的能力。這為開行建立起了穩定、長期、批發性的融資渠道,為創造一流的市場業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針對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體制缺損風險,開行十分注重運用國家信用彌補體制缺損,以融資為杠桿,推動制度建設、市場建設和信用建設,充分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依托國家信用,開行充當市場建設的先鋒,在沒有市場的地方建設市場,在有市場的地方充分利用和完善市場,通過組織增信,將地方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與自身的融資優勢相結合,推動治理結構建設、法人建設、現金流建設和信用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開行對項目法人進行孵化、考核、培育和完善,使國家信用、開行信用、地方政府信用轉化成企業信用,并借助資本市場等現代金融手段,實現“政府入口,金融孵化,市場出口”的融資機制。同時,開行利用風險投資的大數原理,通過國家信用的運用和體制建設,提高單個項目的成功率,減少失敗率,降低企業經營失敗的風險。
三峽工程堪稱開行運用國家信用的典型。1993年,三峽工程開始施工時,由于受種種因素的限制,債券、股票、外資等融資手段難以運用,商業銀行也處在觀望之中,一期工程資金缺口較大。面對這種形勢,開行履行政策性銀行職責,果斷地作出了向三峽工程提供每年30億元、總額達300億元的貸款決定,并在之后的運行中,不斷配合三峽總公司共同完善項目法人建設和現金流建設,使工程建設順利進行。1997年,大江截流,三峽工程進入二期建設,三峽總公司也具備條件到債券市場直接融資,此后商業銀行紛紛介入,三峽工程多渠道融資方案得以實現。時至今日,三峽總公司負責人在回顧這段歷程時還不禁感慨:當初如果沒有開行推進信用建設,提供巨額資金鼎力支持,三峽工程的多渠道融資就不可能打開局面。
到2002年底,開行的不良貸款率降至1.77%,經營業績開始進入國際先進水平。普華永道對開行2002年度全部資產和信貸資產質量進行審計評價后認為:“開行在多項財務指標上明顯高出國內及國際同行,體現了開行在近幾年所做出的大量努力”。截至2004年9月底,開行不良貸款率進一步下降為1.54%,風險準備對不良貸款的覆蓋率為231.48%。上述經營指標,顯示出開行的風險防范能力顯著增強。
運用國家信用控制風險和提升市場業績,再利用市場業績和控制風險的成果來鞏固、支撐國家信用,使政府信用的高能量得到最充分的釋放和有效的運用。這是開行過去幾年有效防范中長期信貸風險的一條重要經驗。面對我國當前的經濟和金融形勢,開行提出,將一如既往地把國家信用運用于市場,致力于彌補制度建設的缺損,構造覆蓋長期風險的融資結構和信用結構,發揮開發性金融在經濟建設和制度建設中的作用,構造支持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體制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