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8日 13:0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近年來,青海各地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三農”問題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長點,省委、省政府也把這項工作(稱之謂“暖棚經濟”)確定為我省重點培育的“五大經濟”之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增加資金投入,取得了明顯成效。設施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自然環境的制約,適應了青藏高原冷涼氣候,趨利避害發展農業生產,也符合青海農業和農村發展實際,是一條促進農民致富,帶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成功之路,是農業經濟
    黨的“十六大”制定了我國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為此,我省農牧區工作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攬全局,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農牧區以塑料大棚、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的兩用暖棚為主體的設施農業建設項目相繼推進,并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設施農業的發展不僅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轉變中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可以說,發展設施農業是增強農業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產出率,實現農業增效,強化農民素質,轉變農民觀念,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好路子、好辦法,也是我省農業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我省設施農業發展情況,摸清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制約因素,分析設施農業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改變農村社會經濟環境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的進一步深化,開創農村牧區小康建設的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設施農業的概念及特征     1、設施農業的概念     所謂設施農業,是通過采用現代農業工程技術,利用人工建造的設施,通過人工調控,改變自然環境,為種植業和養殖業、微生物(食用菌)、水產生物以及產品的儲藏保鮮等提供相對可控制,甚至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水肥等環境條件,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以獲得速生、高產、優質、高效的農產品(資訊 行情 論壇)的新型農作方式。設施農業有廣義的設施農業和狹義的設施農業,廣義的設施農業包括設施栽培和設施養殖,狹義的設施農業一般指的是設施栽培。     2、設施農業的特征     設施農業的特征是現代農業技術與工程技術的集成(主要設施以塑料大棚、中棚及日光溫室為主要的設施結構類型),涉及建筑、材料、機械、環境、自動控制、品種、栽培、管理等多種學科和多種系統,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已由簡易塑料大棚、溫室發展到具有人工環境控制設施的自動化、機械化程度極高的現代化大型溫室和植物工廠。它具有兩大優勢,一是能充分利用太陽光熱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由農業部聯合有關部門試驗推廣的新一代節能型日光溫室,每年每畝可節約燃煤約20噸。采用單層薄膜或雙層沖氣薄膜、PC板、玻璃為覆蓋材料的大型現代化連棟溫室,具有土地利用率高、環境控制自動化程度高和便于機械化操作等特點。二是在一定程度克服了傳統農業在外界環境(主要是氣候條件)和資源(土地、水、熱)等方面難以解決的限制因素,加強了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系統的生產力,使單位面積產出成倍乃至數十倍地增長。設施農業打破了傳統農業地域和時季的“自然限制”,具有高附加值、高投入、高技術含量、高品質、高產量、高效益、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等特征。     3、設施農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設施農業的發展將向著地域化、節能化、專業化發展,由傳統的作坊式生產向高科技、自動化、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工廠型農業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近年來,設施畜牧業養殖也在逐漸興起。設施農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不僅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轉變中也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可以說,設施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產出率,提高農業效益,提高農民素質,轉變農民觀念,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一項富民工程,也是我省干旱山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設施農業發展的現狀     在青藏高原獨特的生態條件下,如何趨利避害,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省各地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并掀起了營造“大棚經濟”的高潮,目前,設施農業已經由試驗階段進入到實際推廣應用階段,生產領域也由蔬菜種植向林果業、漁業和牲畜、家禽等養殖業方向延伸,并有迅速發展的勢頭,本文主要對我省設施種植業發展情況加以闡述和研究。     我省以塑料薄膜為覆蓋材料的塑料大棚生產開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城市郊區,七十年代以后塑料大棚開始大面積發展,主要進行蔬菜早熟栽培,后又經歷了塑料日光溫室、節能型日光溫室及加溫溫室等不同形式。以日光溫室為主體的設施農牧業開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尤其是近年來,全省各地加強組織領導,精心組織,增加資金投入,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支持和引導設施農業的發展,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增長點。現已基本形成了城市近郊科技型、城鎮近郊普及型的設施農業產業群,且呈逐年增長的勢頭。溫棚已經從川水向淺腦山和牧區延伸,溫棚類型由過去單一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發展到現在的塑料大(中)棚、小拱棚、普通日光溫室、節能日光溫室、四位一體溫室和智能連棟溫室等多種類型。     (一)設施農業的投入不斷增加     省財政在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2002年擠出13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各級農行和信用社投入3.6億元貸款扶持大棚建設。這些資金的注入帶動了農民投入的積極性而且空前高漲,農民自籌資金達2億多元,也容入了建棚行列。同時,各地用優惠政策吸引和鼓勵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者開發建設“大棚經濟”,累計投資達2000多萬元,涌現了“綠寶”、“晶百園”、“卉源”等一批高檔次的設施農業示范園區。2003年省財政安排補助資金2694萬元,貸款2389.1萬元,自籌518.58萬元,地方財政補助310萬元。2004年在全省22個縣(市)區下達補助資金1700萬元,落實日光節能溫室近萬棟,溫棚面積可達4萬多畝。牧區14個縣市修建兩用暖棚2000棟,下達補助資金1300萬元。     (二)設施農業發展的領域和規模持續擴大     今年以來,我省各地進一步按照農業結構調整要優質高效的原則,發揮農區川淺腦及牧區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區域比較優勢,面向市場,優化結構,在“名、優、特、新、精”上做文章,把設施農業作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按照“擴川水、抓淺山、進牧區”的思路,加快建設速度,日光節能溫室發展很快,2003年全省確定在川水和淺山共建設日光節能溫室1萬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級政府、農業部門和科技人員努力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及時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千辛萬苦抓項目,千家萬戶搞培訓,千方百計解民憂,科學規劃,集中連片,加大投入,用好資金,強化服務。經過上下努力,建成溫室1.2萬棟,成為我省設施農業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和為農民增收貢獻最多的一年。截止2003年底,全省共建成日光節能溫室5.57萬棟,面積達4.03萬畝,其中川水日光節能溫室4.84萬棟,面積為3.81萬畝;淺山日光節能溫室0.73萬棟,面積達0.22萬畝。目前,全省有5萬多勞動力常年從事溫棚蔬菜生產,有近萬名農民參與蔬菜、花卉的販運和銷售,許多農民靠蔬菜溫棚脫了貧。     (三)設施農業的產品品種逐年增多     按照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路,大力推廣優良特色品種,普及溫棚栽培技術,使許多地區的農民已經由“糧農”轉變為“菜農”、“花農”,涌現了一批“辣椒村”、“西紅柿村”、“韭菜村”、“黃瓜村”等特色農業村。傳統作物的種植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棚內種植品種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辣椒、黃瓜、西紅柿等精細蔬菜面積不斷擴大,太空椒、彩椒、蝶形瓜、甜瓜、金皮西葫蘆等特色蔬菜試種成功。淺山地區的大棚里也培育成功了辣椒、西紅柿、黃瓜等精細蔬菜,成為我省淺山地區農業發展史上的大事。在西寧等城鎮附近的日光節能溫室里種植的百合、郁金香等球根類花卉的種植向規模化方向發展,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費者青睞。“大棚經濟”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一季生產、四季消費的經營模式,開始由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由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轉變,成為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     (四)設施農業發展成效顯著,各地成功經驗豐富。     近幾年來,隨著“菜籃子”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和設施栽培技術的迅速發展,我省在抓好農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推廣設施農業,積極組織力量,加大投入,使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種植經營水平越來越高,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設施栽培技術等方面有了許多創新和發展。實施以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的兩用暖棚為重點的設施農牧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我省城鄉居民提供了大量新鮮蔬菜,基本實現了新鮮蔬菜四季供應及品種的多樣化,對促進我省農業結構調整,豐富城鄉人民生活、增加農牧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設施農業發展的成效顯著     (1)設施農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子。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快了露天農業向設施農業、糧油作物向經濟作物調整的步伐,精細蔬菜由川水地區向淺山溝岔地區擴展,形成了設施農業基地,改善了我省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我省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蔬菜、花卉和菌類產業的興起,進而促進了農業由單一的糧、油種植向糧、油、菜、花卉等多樣化、高效益方向的轉變,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品種增加,質量提高。不少縣把發展大棚蔬菜作為支柱產業,重點培育,大棚專業村、專業戶不斷涌現。像樂都生產的太空椒、彩椒、蝶形瓜、絲瓜、小型西瓜、金皮西葫蘆等特色蔬菜試種成功,為今后大面積推廣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2)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的轉變。以蔬菜花卉種植和牛羊育肥為主,試驗繁育為輔的設施農牧業的迅速發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產條件和生產環境,優化了種養結構,豐富了種養種類,提高了經濟效益,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農牧業向現代高效農牧業的轉變,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設施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生產方式的轉變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設施農業的發展使廣大農牧民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沖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實現了一季生產向多季生產,一季增收向四季創收的跨越,帶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粗放型向精細、集約型轉變,從而吸收了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到蔬菜和花卉種植、牛羊育肥,使農民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明顯增強,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4)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設施農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設施農業的收益高于種糧收益。根據調查,一棟0.5畝的川水溫棚年收入3000―5000元,一棟0.3畝的淺山溫棚年收入也在1000元左右,相當于種植小麥的15倍左右,種植青稞的20倍以上。如果種植其它品種,如蘑菇收入更高,一個菇棚可收入8000元―10000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特別是利用兩用暖棚育肥的牛羊,不僅膘情好,而且出欄高、周轉快、效益好。因此,許多農民靠發展暖棚經濟脫了貧、致了富。     湟中縣攔隆口鎮班仲營村已經建成日光節能溫室320棟,每棟平均收入達4000元,成為該村農民增收的主業。地處淺山的貴德縣尕讓鄉希望村是一個移民搬遷貧困村,全村共有126戶村民,兩年共修建154棟日光節能溫室,多數棚用于種植辣椒,平均單產達到10000斤(0.84畝/棟)。民和縣北山鄉德興村一社村民李敬業全家6口人,三棟日光節能溫室(0.3畝/棟)種植辣椒、西紅柿等蔬菜,收入10000元,人均增收1667元。大通縣青山鄉利順村在新建的20棟溫室中全部種植了西芹,進行規范化栽培,每棟(0.5畝)收入可達5000元。     從設施農業經營戶的基本情況來看,起步早,發展較快的經營戶大部分處于當地中上等收入階層。據調查。由于經營者的文化、技術等素質不同的原因,設施生產的經濟效益差距較大。從種植茬口上看,種植兩茬的農戶經濟效益要高于單茬的,樂都縣碾伯鎮鄧家莊村鄧長軍在占地半畝的日光節能溫室內種植三茬蔬菜,純收入達到9000元。從種植品種上看,種植細菜較多及特色作物的要高于種植一般經濟作物的。     (5)設施農業的發展,擴大了應用范圍。設施農業發展基本覆蓋了大農業。目前主要是種植業的蔬菜生產、花卉類生產和瓜類生產,在畜牧生產中,羊、生豬、奶牛、家禽等的養殖也在不同程度的運用設施技術,也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6)設施農業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推廣。設施農業對品種、栽植、管理的技術要求高,農民在搞大棚種植時主動要求學技術、用技術、請能人,一些農民還把相關技術組裝配套起來,有效促進了自身勞動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左鄰右舍和周邊村社的示范輻射作用也不斷增強,加快了農業科技的普及和推廣,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     (7)設施農業的發展,增強了抗災防災的能力。設施農業的發展,較好地解決了農村特別是東部農業區干旱缺水、積溫不夠、自然災害頻繁的突出問題,農業的整體抗旱防災能力增強,農業效益成倍提高,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創造了條件。     (8)設施農業的發展,推動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設施農業生產占地面積小,單位產出率高,可以高效地利用水源、耕地等有限的農業資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退耕還林(草)后耕地減少的矛盾,促進了退耕還林(草)工作的順利進行,確保了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各地區發展設施農業經驗豐富     近年來,隨著以日光節能溫室,高標準的兩用暖棚為重點的設施農牧業建設,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推廣設施農業的發展,充分認識設施農業的地位和作用,堅定信心,積極組織力量,加大投入,加快發展步伐,使設施農業規模不斷擴大,種植經營水平越來越高,把“大棚經濟”推向一個新水平,使其成為農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民增收的好路子。     (1)以特色產業為載體,促進設施農業的發展。西寧市以發展特色農業為載體,帶動設施農業的發展,促使全市長期以來的自然農業逐步向設施農業轉化。各區縣把發展設施農業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會同有關部門經實地考察,選擇灌溉條件好,陽光充足的地塊,作為蔬菜生產示范點,積極爭取項目,擴大規模,使設施農業建設有了較快發展,并涌現出了典型樣板村,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002年湟中縣在攔隆口、多巴等15個鄉鎮新建成日光節能溫室1023棟,在海子溝、共和等鄉鎮建成小溫室2546棟,2003年全縣又新建日光節能溫室4000多棟。湟源縣在原省農業廳和縣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日月鄉克素爾村兩年內建成近70棟日光節能溫室,并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     到2003年底,全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28955畝,保護地蔬菜面積7915畝,其中日光節能溫室5979畝。全年籌集日光節能溫室建設資金3080萬元,其中無償資金643萬元,貸款1143萬元,自籌1295萬元,蔬菜“一村一品”基地村達18個。目前,全市有塑料大棚8000多座,日光節能溫室近萬棟,這些設施的投入使用,給全市的蔬菜、花卉生產創造了更高的效益。     (2)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海東地區把日光節能溫室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的原則,按照“抓川、進溝、上山”的蔬菜產業發展思路,推廣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充分發揮集雨利用工程的作用,修建集雨水窖,使之相互利用,相互配套,把日光節能溫室建設作為川水、淺山地區發展設施農業,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來抓,積極組織實施以日光節能溫室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設施農業建設步伐,各縣農業部門積極與有關鄉鎮配合,選村莊、定地塊,在川水、溝岔和條件較好的淺山地區掀起了廣大群眾積極發展蔬菜產業、大搞室棚建設的熱潮,從而形成了幾個布局和結構比較合理、具有一定規模的日光溫室群。溫室基地建設和蔬菜產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為探索農業生產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突破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為了更好的掌握日光溫室的科技知識,部分縣結合“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手把手農民科技培訓”等項目的實施,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選派農民能手到條件比較好、種植蔬菜有經驗的地區接受系統培訓,并邀請省農科院蔬菜所專家舉辦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班。     2003年,樂都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81795畝,保護地蔬菜面積44250畝,其中溫室面積16141畝,大棚面積1190畝,地膜洋芋面積24919畝;全年爭取日光節能溫室建設資金2736萬元,其中無償資金496萬元,貼息貸款2240萬元,共新建日光節能溫室5167棟,其中川水及溝岔地區4062棟,山區1105棟。建成蔬菜“一村一品”基地村達110個。2002年,平安縣建成溫棚699棟,其中川水297棟,淺山402棟,面積達678畝。2003年完成淺山日光節能溫室502座,2004年計劃新建溫棚500座,其中川水250座,淺山250座,種植的蔬菜品種以菜瓜,油白菜,西紅柿、辣子、黃瓜、西葫蘆等為主。     (3)以農墾集團為依托,帶動設施農業的發展。近年來,率先在格爾木搞設施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的格爾木農墾集團公司,轉變工作思路,生產圍繞市場做文章,今年通過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先后從四川、河南、甘肅及我省東部樂都、民和等地引進新品種和在農業種植方面有一技之長的農戶1300余戶,與他們簽訂了近1萬畝的承包租賃合同,由集團和農戶共同集資,先后投入1720萬元,搭建日光節能溫室、塑料溫棚2000多座,共1400畝;為了引進推廣特優蔬菜品種,集團還建立了高科技示范園。2002年以來,該公司努力打造柴達木盆地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蔬菜生產基地,這個基地供給格爾木市場的蔬菜占到全市蔬菜自給率的90%以上,不僅豐富了市場“菜籃子”,支援了國家重點工程建設,而且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04年,格爾木市進一步加大設施農業的發展力度,在農墾集團再續建300座日光節能溫室,將蔬菜基地規模擴大至1600余畝;正在投入建設1000噸恒溫庫,今年將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不僅可以保證格爾木市民四季都可以吃上本地產的新鮮蔬菜,還能利用高科技對反季節蔬菜進行儲藏、保鮮和深加工,給菜農帶來經濟效益。     (4)以“菜籃子工程”為重點,推進設施農業的發展。玉樹州首次在海拔3700米以上的地方建造的100座蔬菜日光節能溫棚到2004年7月中旬已基本建成,當地居民開始吃上自產的新鮮蔬菜了。這是玉樹藏族自治州在高海拔地區著手建設的“菜籃子工程”的一部分。這項旨在改善當地人民生活條件的系統工程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奶瓶子”、“肉架子”、“菜棚子”。按說,玉樹是一個純牧區,是我省主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因為海拔高,吃蔬菜難還可以理解,但奶和肉卻不應該緊缺。可是長期以來,州府所在地和各縣城里出售的牛羊肉價格均比西寧和海東一帶要高出許多,鮮奶的價格更是高得出奇。為此,從去年開始,州委、州政府著手下決心解決這一難題。他們從農業結構的調整入手,以“菜籃子工程”為重點,積極發展設施農牧業,把此項工作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當作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突破口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一件大事來抓。在加緊建設優質青稞生產基地、特色洋芋生產基地、中藥材試種基地的同時,把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牛羊販運育肥及畜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擺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千方百計地滿足市場供應,豐富居民群眾的“菜籃子”。特色洋芋生產基地建設從去年就已開始卓見成效,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州種畜場牛羊育肥基地部分育肥牛羊和鮮奶已供應結古市場,6縣各建的兩處牛羊育肥點也正在積極籌建。     (5)以兩用暖棚為重點,擴大設施農業的發展。隨著設施農業科學技術的廣泛普及和推廣,青海的設施畜牧業發展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規模養殖不斷擴大,養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農區畜牧業的發展模式由以前的自由放牧逐步轉向以舍飼圈養為主的畜牧產業化經營,牧區建設高標準的兩用暖棚,以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環湖地區為了發展高效畜牧業,走設施養畜的路子,在總結以往畜棚建設經驗,分析其利弊后,首先在共和縣江西溝鄉建成了高標準的兩用暖棚并進行使用試點,冬季對生產母羊進行舍飼圈養120天,并接羔育幼,提高成活率;春季進行牛羊育肥60至120天,增加收入;夏秋季進行蔬菜種植。這種種養兩用暖棚在我省牧區通過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發展較快,也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產生了巨大的示范和推廣作用,目前海南州已有一定標準、各種檔次的暖棚5500多座,面積近70萬平方米。海西州共有畜用暖棚1800多座,面積達29萬平方米。海北州已建成6847幢80萬平方米的兩用暖棚等等。從這種兩用暖棚中牧民們從中得到了實惠,一棟200平方米的暖棚,夏季蔬菜收入可達1000元左右,不僅改善了牧民飲食結構和餐桌文化,提高了生活質量,還增加了收入。他們將這種種養兩用暖棚總結為“冬天是養羊的熱房子,夏天是牧民的菜籃子”。     三、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設施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我省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受資金、技術和高原氣候等條件的制約,先進的設施農業高產栽培技術得不到很好推廣應用,目前,大棚布局還比較分散,總量不夠,規模不大,特別是環湖和牧區縣城布點不多,缺口較大,蔬菜生產仍處于較低水平,設施不規范,栽培技術落后,服務工作跟不上,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還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日光節能溫室和大棚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生產季節性非常明顯,春淡、夏旺、冬缺菜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從發展的整體水平看,還有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認真解決。     1、設施農業布局分散、規模較小     總體上看,我省的設施農業布局相對集中在東部農業區、河湟一帶、牧區城鎮周圍等地區,具體到每一個生產小區,則表現為生產規模偏小,且比較分散,如,樂都、大通、湟中、湟源等縣的一些溝岔和淺山地區一家一戶經營的溫棚,沒有集中連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經濟效益的發揮。有關部門要對此進行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進行規模化連片建設,并給予補貼。     2、設施農業項目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日光節能溫室建設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項目,修建使用面積為0.5畝的日光節能溫室需要資金8000元左右,加之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更大。一方面,雖然各地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籌措資金,但對收入較低的我省農民來說,資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依靠群眾自籌建設有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認識不足,農民等、靠、要思想相對嚴重,多渠道投入的機制還未形成。近兩年設施農業建設項目雖然財政在資金上給予補助,但金額有限,加之銀行貸款的落實存在一定難度,在不同程度影響了設施農業的順利發展。     3、設施農業發展注重產前、產中服務,輕視產后服務     在設施項目建設初期,積極引導經營戶進行建設,出主意、想辦法,跑項目、籌資金。當設施項目建設完成以后,在引導種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后期的經營服務卻很少過問,特別是一些遠離城鎮、公路的經營戶生產的產品除了本地消費一部分外,其余的很難找到銷路。設施農業生產服務基本上處于只管種養,不管銷售。     4、無公害蔬菜生產量小,品牌產品缺乏     溫棚蔬菜的生產沒有充分利用我省水、土、氣等環境無污染的有利因素,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效果,現有蔬菜產品生產仍是以大路品種為主,蔬菜品種結構趨同。據調查,農戶在溫棚中普遍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突出,由于這種封閉式的種植,沒有雨水的沖刷,陽光的直曬,設施農業產品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優質蔬菜品種短缺,無公害蔬菜缺乏,同時銷售方式主要是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影響了農產品的銷路和經濟效益。因此,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亮出產品產地,注冊具體的商標名稱,優先滿足高消費階層和出口需求,并要做到生產的產品有品牌、有商標、有承諾,實現樹形象、創名牌,引導消費、擴大市場的戰略目標,努力實施“放心菜”工程。     5、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科學技術推廣不夠深入     現代設施農業技術需要文化素質較高的現代農民,那些從來未上過學或文化水平低的農民,大部分都是糧農轉菜農,習慣于舊的生產方式,對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概念模糊,蔬菜栽培水平不高,加之各級領導對發展設施農業的認識不夠,特別是懂技術、懂生產的行政干部不多,缺乏對農民在政策、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宣傳和引導,推廣科學技術不夠深入,也沒有在栽培技術上進行系統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四、青海設施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設施農業由于農產品生產環境是完全由人為控制,不受自然因素的影響,使農產品獲得優質、高效,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運用設施技術是世界農業的發展方向。從目前我省設施農業的發展態勢看,主要以蔬菜栽培和畜牧業養殖為主。之所以這樣定位的主要原因,一是我省所處的地理優勢;二是目前我省在蔬菜種植和畜牧業養殖上都已具備一定的規模;三是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的全面發展,我省東部農業區和環湖地區更要積極發展設施農牧業,以此為契機,努力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因此,今后我省發展設施農業的方向是西寧等城郊地區要突出中、高檔日光節能溫室的建設,重點發展精細菜、特菜和花卉種植,著力培育城郊型精品農業;東部農業區的川水地帶將突出普通日光節能溫室的建設,重點發展蔬菜和食用菌生產;柴達木盆地將重點發展反季節溫棚蔬菜生產;水源、道路運輸、通電等條件較好的淺山地區,以水定棚,適度建設日光節能溫室,重點發展便于運輸的蔬菜品種,積極培育立體農業。     (一)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協調服務     設施農業建設涉及面廣、范圍大,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組織領導,搞好協調服務,保證設施農業建設有序發展。     1、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增強發展設施農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明確責任,把這件利農利民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立足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謀劃設施農業,研究具體措施,科學決策,抓好實施。     2、各地成立設施農業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將設施農業建設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圍繞確定的目標任務層層建立工作責任制,嚴格目標管理,完善工作措施,抓好任務落實。     3、各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協調工作,在土地調整、征用、項目申報、資金的協調和發放工作中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把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認真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4、業務技術部門切實搞好技術指導,物資供應,促使農民種植技術不斷提高。要重點組織實施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管理者對新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培訓,加強對設施農業生產者專業技術知識的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設施種養技術、管理技術,真正成為設施農業方面的技術人才,行家、甚至專家,來指導和幫助農民,依靠科技的力量來發展設施農業。     5、技術人員要分片包干,明確任務和責任,進行技術指導,同時要簽訂責任書,制訂獎懲制度。     (二)增強科技意識,提高市場競爭力     市場競爭,歸根到底還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沒有科技意識,沒有健全的設施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就沒有科技人才的集聚和生產者素質的提高,也就不會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學管理水平。     1、要有優質低價的各種生產資料供應、高水平的生產技術咨詢服務、建立健全農產品銷售等配套的技術服務體系作保證。據調查,我省生產的蔬菜占西寧市蔬菜市場的25%左右,表明我省發展蔬菜產業前景廣闊,尤其作為鄰近西寧的各縣更具有優勢。為了提高本地生產蔬菜的市場占有率,應在培育興農企業,建立蔬菜生產基地,提高整體功能方面下功夫,把龍頭企業的培育和農牧民的生產結合起來,與設施農業的發展相配套。     2、要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在工資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在技術職稱評定上給予一定的照顧,穩定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隊伍。     3、要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高度重視中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設,還要加強信息網絡建設,搞好市場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其連接生產流通之間的紐帶作用。     4、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對設施農業的貢獻率。建立蔬菜測土施肥與水分監測管理系統、主要病蟲害的預測系統和綜合防治的技術體系,實現適合設施作物生長的光、溫、氣控制及水、肥、病蟲害控制的管理系統,指導設施農業生產。     (三)樹立品牌意識,推行無公害生產     品牌是優質產品的標志,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發展無公害、綠色產品是當今社會潮流,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和提升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健全有關法律和法規,提高和強化設施農業生產者的職業道德意識,發展無公害化生產,努力實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     1、充分發揮青藏高原冷涼氣候,環境無污染的條件,積極引進新品種,增加設施農業中的名、優、特、稀蔬菜品種的生產比重,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增加花色,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的生活需要,增加設施農業中蔬菜產品價值。     2、產品質量是產品品牌的保障,產品品牌要經得起消費者的檢驗,必須保證過硬的質量。培育品牌,要緊緊圍繞標準化和無公害做工作,爭取產品國內國際質量標準認證,注冊商標、打出品牌,并提高品牌知名度。     3、規范和普及設施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操作規程,嚴格按照無公害產品的要求和商品質量標準進行采收、分級、加工、包裝、上市,制定設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4、積極普及先進實用生產技術,大力推廣高效無毒、無殘留生物農藥,嚴格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標準化措施,力求生產無污染蔬菜,提高蔬菜品質,滿足社會對綠色食品消費日益增長的需求,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創造出自己的品牌產品。     (四)擴大生產規模,實行區域化布局     隨著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蔬菜加工品種的增多,設施農業生產領域依然具有十分巨大的發展空間。依靠擴大設施農業生產規模增加收入是當前調整種植業結構的理性選擇。根據各地不同的地域條件和特點,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原則,選擇比較優勢明顯、有發展潛力的主導品種,統一規劃,連片建設,規模經營。在我省東部沿109國道沿線,是傳統的蔬菜生產基地,在這里應打破鄉鎮村的行政界限,集中連片發展新的設施農業生產基地,實施大規模生產,力爭建成一條重要的設施農業生產帶,形成地域優勢和規模優勢,依靠規模占領市場。     (五)強化加工銷售,促進產業化經營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于產業化。多年來,支撐設施農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動力就是市場。蔬菜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技術服務等逐步走向系列化、產業化經營路子。因此,進一步提高設施農業經濟效益,要不斷完善產銷服務網絡,拓寬銷售渠道。     1、要把大力拓展外部市場,拓寬流通領域,作為發展設施農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抓緊抓實。組織專門力量常年在周邊城市和地區進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起蔬菜種植研究基地和銷售窗口,與國內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實現信息聯網,保持對市場信息的快速反映態勢。     2、建立以信息和市場指導蔬菜生產的服務機制。通過組織供需見面、產品洽談等形式,使設施農業生產基地更多地與銷售商簽訂購銷意向協議,使蔬菜生產更具有穩定性和目的性,減少隨機性和盲目性。     3、利用蔬菜脫水加工技術,開發冬春季節脫水蔬菜品種的生產,加強蔬菜上市前的處理、貯藏保鮮和加工包裝技術的推廣應用,延伸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環節,提高設施農業產品附加值,最終使設施農業生產和銷售各環節服務呈現系列化,產品走上產業化經營路子。     (六)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     設施農業對地區經濟條件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是一項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如果沒有一定的投入很難產生相應的規模和效益。今后要進一步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支持農民發展設施農業,提高生產水平,同時引導農民、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設施農業的投入,充分調動農民建設溫棚,科學種植的積極性。在資金投入上,要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吸引更多的信貸資金,把爭取國家支持、農民投資、社會投資和企業投資有機地結合起來。金融部門充分發揮投資主渠道作用,采取國家投入、財政貼息貸款、引進資金、農民自籌等多元化投資的方式,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力度,逐步 多元化的投資機制。設施農業效益高,當年投入、當年見效,當年就能還貸。一方面,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要抓住產業機遇,適時放貸,對發展設施農業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切記搞形式主義。另一方面,各級政府也要協助農行和信用社積極清收貸款,用良好的信譽爭取金融部門的更大支持,實現“雙贏”。招商、合資和引老板也是一個融資的好辦法。要進一步放寬政策,放手讓外地企業和客商來青海建基地、工廠、搞銷售。政府應當在各個方面創造條件,搞好服務,吸引更多的資金,加快發展設施農業。     (七)堅持統一規劃,力求做到集中     過去發展日光節能溫室,主要是農民自行建設,規模較小,效益不高。針對這種情況,近兩年在設施農業發展中,堅持把日光節能溫室建設同農業綜合開發,集雨利用工程以及扶貧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地域條件,選擇有水源,交通便利,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群眾有積極性的地區,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力求做到集中連片,特別是對淺山有水窖的地方采取“棚隨窖走”和對無集雨窖的地方采取“窖隨棚走”的方式進行修建。集中連片發展設施農業可以節約土地和建設資金,便于統一進行技術服務和指導,實現規模化生產,以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八)提高建設質量,做到資源合理利用     設施栽培具有節水、節肥且光能、土地利用率高等優越性。然而現有日光溫室的光能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偏低,加之溫室后墻與后坡阻礙了相當一部分散射光,溫室內空間較小,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和環境控制,因此其結構和性能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進行合理布局,優化現有溫室結構,實行環境控制,把高科技新成果應用于設施農業,提高建設質量,合理利用資源,大力提高設施農業對資源的利用率,以降低設施農業生產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