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2004年下半年,歐元區和日本等國家、地區經濟疲態已現;2005年,由于高油價和匯率不確定性源于石油供需形勢、美國財政政策等深層次因素,這些不利因素不太可能發生戲劇性的好轉,預計高油價和匯率不確定性對世界經濟的抑制作用將在2005年進一步顯現。此外,一些國家開始相繼抑制經濟過熱,社會分配不公對一些經濟增長“優等生”的掣肘也將
日趨顯著。
油價波動性是橫亙在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之路上的最大絆腳石,對石油輸出國來說也同樣如此。對于在海外擁有巨額投資的海灣石油輸出國而言,他們的海外投資收入現在已經接近石油出口收入,更是國民未來生存發展的希望所在。如果油價過高導致石油進口國普遍經濟蕭條,他們將得不償失。對于俄羅斯這類兼有雄厚制造業基礎和龐大石油出口能力的國家而言,他們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在于制造業而不是采掘業,而油價長期居高不下將導致他們染上嚴重的“荷蘭病”,一方面資本、人才過度集中在石油出口部門,制造業部門受到冷落;另一方面,巨額石油出口收入推高本幣匯率,進一步削弱國內制造業部門的競爭力。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國際市場油價從27美元/桶一路沖上55.17美元/桶的頂峰,其后雖有所回落,但仍維持在40美元/桶左右。鑒于石油輸出國組織對增產石油態度消極,反而在最近的部長會議上決定從2005年1月1日起每天削減100萬桶石油產量;全世界石油業也需要巨額新投資,石油需求卻居高不下,中國和一批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能源消費更是快速增長;除非發生意料之外的重大突發事件,否則國際市場油價不太可能大幅度回落。
匯率不確定性是妨礙2005年世界經濟增長的另外一大隱患。在美國政府口是心非的“強勢美元”政策下,2004年美元對歐元、日元匯率屢創新低。美元疲軟源于美國巨額“孿生赤字”,但無論是財政赤字還是貿易赤字都是美國現行經濟增長模式和政治“游戲規則”的產物,難以明顯縮小。僅就財政赤字而言,2003財年,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創造了3750億美元的紀錄;2004財年可達4220億美元;美國國會預計2004-2014年累計財政赤字可達2.3萬億美元。要大幅度削減財政赤字,就需要適度增稅;但為了激勵私人消費和投資,美國政府又需要保持低稅率;政客們為了獲取選民支持,也自然普遍對增稅持反對態度;布什成功連任,也保證了側重減稅的經濟政策將得到延續。有鑒于此,2005年美元匯率仍然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而如果美元匯率持續疲軟,人民幣等東亞貨幣匯率制度受到的政治壓力和資本流動壓力將趨向上升,不確定性增高。(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