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困局的體制之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8日 09:25 南方日報 | ||||||||
本報駐京記者 鄭子軒 核心提示 中國能源問題的癥結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計劃經濟色彩仍然比較濃。雖歷經幾次改革,但壟斷局面始終未被打破。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能源短缺日益成為我國宏觀經濟領域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可以斷言,2004年煤、電、油、運全面告緊讓我國社會各階層更加深刻地體驗到了“能源”這個詞所承載的重要意義。 對于作為戰略性物資的能源管理,我國政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2003年“兩會”后,一個關乎我國能源發展長久之計的新的國家機構——國家能源局在國家發改委的大樓里開始運轉。回首兩年前各路專家學者以及相關官員為效法西方國家能源監管制度——成立專門的能源機構而呼吁奔走的熱情,應該說,能源局的成立足以表明我國在加強能源管理上已經并試圖邁出更堅實的戰略性步伐。 時至2004年底,國家能源局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十分明顯,對此,無論是業界人士還是普通公眾都有相同的感受。盡管在2004年包括針對電力、煤炭和成品油的供給調整過程中,站到前臺騰挪調撥、化解瓶頸問題的依然是國家發改委這個整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副主任、國家重大課題《國家能源戰略的基本構想》主筆馮飛教授兩年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根據我們課題中能源體制改革項目的研究結果,我國需要建立一個體現國家能源管理意志的綜合部門。”兩年過去了,在馮飛看來,目前我國能源管理體制依然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究竟采取什么樣的對外、對內能源發展和管理體制,一直是令政府深感困惑的問題。 事實上,經過多年摸索,一個趨向成熟的海外能源戰略構架已初顯端倪。以石油為例,按照業界人士的說法,未來幾年,我國有望處于一個“泛亞全球能源橋梁”的戰略位置上,將把現有的和未來的石油供應區域(中東、中亞、俄羅斯)同亞洲的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國、日本、韓國)聯接起來。 “國內能源問題的癥結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計劃經濟色彩仍然比較濃。”馮飛說。我國能源(資源)體制雖歷經改革,但壟斷局面始終未被打破,市場化很不徹底。 一位業界觀察人士認為,窮則思變,唯有變才能通。他說,我國目前的能源困局主要是由于體制上的驅動力不足所致,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經過長期的調整和改革后,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學的能源管理體制框架。 據了解,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的政府分別設置了能源主管部門和能源監管機構,實行分級監管相互協調的監管方式,并建立了完整的監管法律體系。具體來說,能源主管部門負責能源大政方針及相關的政策研究;監管機構負責監管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獨立于政府并具有司法審判權,可有效地保證政府能源政策的落實;按現代監管模式制定的法律法規大大減少了行政管理的不確定性、管理人員實施監管的隨意性以及處于自然壟斷領域的企業濫用市場優勢地位的可能性,增加了投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三方的信心。 對此,國家發改委一位研究人士認為,雖然我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市場化程度比較低,而西方國家的能源監管制度是建立在其市場化程度相當之高的基礎上的,但我們當下尤其要善于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