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領域的過渡期已于今年12月11日結束。
時下,國內商業企業紛紛舉起規模經濟的大旗,開始大規模擴張,百聯股份更是喊出了“明年要建1000家店鋪”的口號。
面對現實,專家表示,對于零售企業而言,追求規模的另一面是盲目擴張的“圈地運
動”。如果在信貸緊縮的情況下依賴挪用供應商的貨款來實現高速擴張,那資金鏈的脆弱性是不堪一擊的,而這在零售業中是司空見慣的教訓。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表示,“現在已經倒下的零售企業,多數并不是被家樂福這些巨頭給打敗的,而是自己累死的。”
外資:借并購加速在華擴張
即將過去的2004年對于北京的零售商業來說,稱得上是多種業態全面開花、著名品牌全面豐收的一年。不但世界知名的零售業十大品牌企業全部入駐北京,各種國際著名商業業態在北京聚齊,而且,內資企業的全面升級擴張也表現得尤為突出。
記者從歐洲排名第一的建材零售商百安居內部獲悉,該集團明年即將在中國開出的10多家新店,大部分向中西部以及北部地區延伸,其中包括重慶、成都以及大連等城市,這些都是該集團過去從未到達的地方。而且,百安居已經與普爾斯馬特簽訂協議并正式以695萬英鎊(約1.05億元人民幣)收購其5家門店,這5家門店分別位于黑龍江、四川、天津、山東等地。與此同時,一向低調的沃爾瑪近日也宣布,年底之前還將在中國開3家新店,使店鋪總數達到43家,并且在未來3年內,每年新增10家以上店鋪。另外,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稱,明年要在中國新開15家店鋪,據悉,這種擴張速度在其歷史上將是“史無前例”的。家樂福目前在中國擁有53家超市,去年在華銷售額達到了16億美元。
在北京的外資商業企業紛紛表示,零售市場開放后,可以節省原來花在開店前期的談判和報批等手續上的時間,可以一心一意地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選址開店上。特別是對于一些二三線城市,外資也可以放開手腳大膽投資了。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政策限制的放開并不等于外資巨頭在中國可以無限擴張,他們必須符合我國國內對零售業的相關規定以及各地政府的發展規劃。”這也意味著,除了自己直接建網點外,外資零售巨頭或許更傾向借助并購或收購的方式占領市場。
專家預言,面對開放的、擁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市場,百貨零售企業的經營重點正在從單一店鋪的獨立運作,轉向與國內外百貨企業、消費品供應商的廣泛合作,連鎖經營、收購兼并已經成為百貨零售企業正在采用的擴張策略。同時,百貨商店為了突出經營特色,正在大范圍地尋找、采購國外新品牌商品。因此,毫無疑問,明年將是國外品牌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好時機,同時也是國內零售企業面臨考驗的一年。
內資:拉起規模經濟大旗
臨近年底的零售市場格外不平靜。
一方面,外資零售巨頭在國內紛紛高調提出了新的擴張計劃;另一方面,面對外資壓力的中國零售業也正展開新的競爭態勢和格局。物美集團在舉辦10周年大型慶典活動的同時宣布,物美年前將密集開店,提升企業的經營規模。新成立的百聯股份更是喊出了“明年要建1000家店鋪”的口號。在外資可能大舉進入的形勢下,國內商業企業在躁動中舉起規模經濟的大旗,準備開始大規模擴張。
記者上周從北京物美集團獲悉,該公司已全面接手日資企業天津大榮的12家門店。據物美有關人士透露,此舉是物美在鞏固北京地區的絕對優勢后,在華北地區擴大地盤的又一重要舉措。對于接手大榮,物美方面謹慎地表示,目前雙方的合作還不能稱為“收購”,只能說是大榮撤出,物美“接手”其留下的12家店鋪,并更名為“物美”。據透露,下一步的收購行動正在進行中,而進一步的細節將于近期向媒體公布。
與閃電般收購“超市發”一樣,此番物美吃下大榮著實有些出乎業內預料。據了解,自今年8月27日傳出日本第三大零售商大榮將撤出其在天津的12家超市的消息后,天津大榮超市的中方股東——天津外貿總公司就積極牽線,讓數家大型商業機構與大榮方面進行談判,希望接手這些網點,而華潤萬家和沃爾瑪相繼成為買家的有力競爭者。
據介紹,2002年,物美以收購天津萬家利和宏發便超系統進入天津,目前在當地已擁有100家便利店、4家綜合超市和兩家大賣場。如果收購天津大榮成功,物美在天津的綜合超市業態將得到進一步擴張,而這也將是中國民營零售企業在洋品牌和國有企業競爭中成功低成本擴張的案例。物美方面稱,公司2005年的收購行動還將繼續加快。物美集團董事長張文中向記者透露,物美集團年前將有7家大型賣場開業,到今年年底前的新開店數將超過100家。物美高層表示,他們將通過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實現經營業態、企業管理和技術管理的全面升級。
專家建議:內資擴張需審慎
12月11日之后,外資零售業能否獨步中國天下?國內學者認為,內資零售業尚有發展空間。中國社科院財貿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荊林波認為,中國消費市場巨大,城鄉差距仍然存在,各種業態競爭并存,而外資有優勢的主要是在大賣場、會員店等新興業態,要壟斷一個像中國這樣國家的零售業是十分困難的。
專家表示,目前中國零售業最應該擔憂的不是外資,而是內資的盲目擴張。專家建議國內零售企業擴張要有理性。企業應當意識到通過貸款、融資和占用供應商貨款的方式擴張,其前提必須是實現資金的良性流動,否則大規模的擴張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包括供應商追逼貨款和流動資金的缺口,而這正是導致資金鏈斷裂的元兇。
美國的連鎖零售業巨頭、全球企業500強之一的普爾斯馬特近日傳出被英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的企業“瓜分”的消息。據業內人士分析,普爾斯馬特的問題主要是因其近年在中國擴張步伐太快導致。過快的擴張擠占了企業的流動資金,造成對供應商欠款糾紛事件頻發。
普爾斯馬特今天的遭遇很容易讓人想起2002年的福建華榕超市。曾憑借自己的連鎖模式和配送中心執國內連鎖行業“牛耳”的華榕就是在福建生生被供貨商逼垮的。其破產的原因,用原華榕超市集團總經理林越自己的話說:“擴張太快,導致了過高的資產負債率。”
而沃爾瑪的成功在于其十分善于平衡規模和企業發展的關系,它在采購、庫存和物流配送方面的精細化管理,有效攤薄了商品的平均成本,并控制了新成本的增加。如果國內商業企業不能看到這一點而“照葫蘆畫瓢”,將非常危險。
專家提醒國內零售業,由于零售商需要的流動資金量很大,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資金周轉就會很困難,必將影響進貨和商家信譽,也可能進一步影響其正常經營。舉巨資擴張中的商業企業更應注重資金的使用效益。因為據研究表明,商業企業規模經濟的效應整體不高。主要原因是商業企業銷售的商品所能攤薄的成本并不多,如單位銷售商品的人工銷售費用、營業場所成本等等,均屬于變動成本,不存在規模效應。商業企業的規模效應主要來源于采購成本的降低,像蘇寧、國美等大的專業零售商,由于其向單一家電企業采購的總金額非常巨大,因此采購存在較好的規模效應;但對一般的超市類商業企業,其向單一廠家采購的金額并不大,因此采購的規模效應不明顯。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當商業企業擴張過快時,企業將面臨新的成本的增加,如文化、機構的整合管理成本。當新的成本增長過大時,企業將出現“規模不經濟”。
業內:將從“圈地”走向“深耕”
一些資深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從加入WTO后到保護期結束前,可以明顯感覺到本土零售企業做大做強的迫切愿望,這段時間也成為中國零售企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部分零售企業已經初具規模和競爭力。同時以連鎖超市、連鎖專業專賣店為代表的新型零售業態得到迅速普及,傳統的百貨商店也力圖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連鎖管理的模式鞏固現有市場份額,整個零售業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不過我們仍應看到我國零售企業與國際零售巨頭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僅規模上有較大差距,更體現在資金、管理、技術和采購能力方面,本土零售企業要想真正實現與外資零售企業抗衡,更多還要加強自身建設,而不能僅僅局限于“圈地”運動。
據業內人士分析,在與國際零售巨頭的正面交鋒中,本土零售企業的前景并不悲觀。外資沖擊所帶來的零售業格局變化,反而更能促進優秀的本土零售企業脫穎而出,誕生中國的“沃爾瑪”、“家樂福”。未來我國零售業將呈現復雜多元的發展格局和趨勢。
首先,國有零售企業全面整合,民營零售企業進一步崛起,未來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流通企業和具有特色的區域型零售企業。國有零售企業將在自身發展和政府推動下,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完善治理結構,建立大型零售企業集團;民營零售企業的生存環境未來將得到顯著改善。保持原有的擴張勢頭,面對平等的市場環境,善于學習和創新的民營零售企業有望成為我國零售業發展的主力。
其次,外資零售企業全面進入我國零售市場,競爭更趨激烈。沒有了股權、地域方面的限制,外資零售企業通過投資開店和兼并收購的方式能夠迅速擴大自身規模,同時也將加劇國內零售市場競爭。同時,新興零售業態迅速普及,業態結構重新分配并完善,由過去的引進國外業態轉變到創新發展階段。以大賣場、連鎖超市和專業連鎖店為代表的新興業態繼續保持高速擴張的勢頭,新興業態已成為零售業的擴張重點。另外,隨著國內相關法律法規更加健全,零售業的發展環境有望得到改善。我國零售企業將從“圈地”走向“深耕”,提升自身盈利水平。
作者:洛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