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以娛樂的名義賺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8日 08:24 經濟參考報 | |||||||||
    2004年,在一片改革的吶喊聲中,兩位10年前就與我們熟識的導演——張藝謀與馮小剛不約而同地用自己的電影做出了嘗試——回歸娛樂。事實上,也正是憑借這種嘗試,他們獲得了驕人的票房,為步入百年的中國電影開啟了一條光明之路。     泛起紅潤的面孔
    12月16日晚22時,貴州省貴陽市百花影劇院門口,面積不算小的停車場早早擺上了“車位已滿”的牌子。“除了《十面埋伏》,就數放《天下無賊》這幾天最熱鬧了。”負責看場的老王說。     回顧2004年的中國電影,免不了要提到上面這兩部電影背后的名字——張藝謀與馮小剛。今年,張藝謀利與罵兼收的電影《十面埋伏》延續了其2003年“個人英雄主義”的表演。事實上,張藝謀的“個人英雄主義”代表作《英雄》繼在國內創下2.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紀錄后,2004年8月底,又挾余勇進軍國際市場,并在北美地區連續兩周奪得票房冠軍,總票房超過4億元人民幣。初嘗武俠電影甜頭的張藝謀顯然不愿放慢燒錢和賺錢的速度,今年暑期,他的新片《十面埋伏》在半遮半掩中做足了宣傳攻勢,在北京工體舉辦了聲勢唬人的首映慶典,7月16日至18日,僅僅3天時間,全國票房就達到3000萬元,超過了任何一部美國分賬大片的首映周末票房紀錄。與此同時,《十面埋伏》北美地區發行權被索尼經典公司以1億港幣的高價買走,并將于今年底公映。     令人欣喜的是,國產電影的票房英雄并非張藝謀一人獨當。在中國電影尚不繁榮之際,馮小剛,這個或許是中國電影導演中,最早也是最擅長琢磨市場的主兒,始終沒有停止過從觀眾兜里掏錢的努力。     2003年,馮小剛的《手機》卷走5300萬元的票房;2004年12月9日,馮氏新片《天下無賊》在全國各大影院同步上映。考慮到與《英雄》相比遠談不上奢侈的3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以及包括諾基亞、佳能、惠普、中國移動、中石化等企業的贊助,拿“輝煌”兩字形容《天下無賊》的“戰績”,絕不算是過譽。     難怪有人調侃說,憑著馮小剛和張藝謀在市場上的表現,盡管仍有六成以上的國產電影虧損或僅能保本,盡管中國人平均5年才進一次電影院,但中國電影略顯蒼白的面孔上,畢竟因此而泛起了淡淡紅潤。     資本不問出處     與“英雄不問出身”相同,資本同樣不必問尋出處。在中國入世的第三年——2004年中,中國電影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轉折。實際情況是,早在2003年底廣電總局發布的4項規定中,就有3項同電影市場操作直接相關:《中外合作攝制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這使得2004年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一年。以至,業內人士在評價允許外資進入制作領域的政策時,使用了“開放度令人吃驚”這樣的語言。     一言以蔽之,2004年,中國電影最重要的主題即是:外資搶灘。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消息無疑是,10月中旬,華納兄弟、中影集團和橫店集團共同組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影業公司。合資公司的成立意味著,中國首次允許境外機構涉足中國電影的制作和發行。據報道,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對此評價說:“外資一旦進入,一場瓜分市場的爭奪戰將不可避免。”樂觀一點看待外資進入,它一方面表明了中國影視業的開放將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標志著中國的影視業在全球范圍內已占有一席之地。其實,外資和民營資本的介入,給中國電影業帶來的巨大活力已經顯而易見。《天地英雄》、《可可西里》等影片的良好票房即是最好的佐證。     隨之,接近年底的11月28日,當仁不讓的成為了中國廣播影視業加大開放力度的“紀念日”。這一天,《中外合資、合作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企業管理暫行規定》正式施行。《規定》明確允許外資公司涉足中國內地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發行領域,前提是中方持股不得少于51%。這預示著,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后,境外的傳媒巨頭們終于拿到了在中國大陸廣播影視制作、發行等領域的“準生證”。中國電影的好日子或許還沒有全面來臨,但至少,炸醬面里攙和的肉丁已經讓我們聞到了一絲香氣。     在未來10年中,正處于經濟騰飛期的中國很可能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根據2001年我國入世時做出的承諾,5年以后的2006年,所有符合進口條件的國外大片都將涌入中國電影市場“分得一杯羹”。中國電影能不能真的過上好日子,做大的蛋糕到底會落到誰嘴里,現在還不好斷言,但至少可以看出:中國電影前途一片光明。     兩岸三地一張明星臉     在記者看來,馮小剛的賀歲片越拍越深刻,張藝謀的武俠片越拍越華麗。兩位已經提前過上好日子的名導,“英雄所見略同”地偏離了當初打天下時的航道。細細想來,其實這種偏離僅僅是表象,他們最終守住了表象背后的實質——票房。     2004年,張藝謀與馮小剛的兩部占盡風光的電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巧合——在兩人集結的來自兩岸三地的演員陣容中,擔綱男主角的碰巧都是劉德華。同樣的選擇下暗含著同樣的目的。     馮小剛曾對媒體說,選擇劉德華這樣一個在人們印象中不像賊的演員演賊,既關照了市場也滿足了劇情人物的需要,一舉兩得。這無疑印證了某種傳言,《手機》在香港市場上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使得馮小剛痛下決心啟用香港演員,而劉德華成為了他的首選。盡管如此,馮小剛并未舍棄其標志性的大陸票房陣容——葛優、傅彪、范偉。事實證明,“年過四旬的劉德華+馮氏班底=華語市場票房號召力”這一公式完全成立。     至于,深謀遠慮的“老謀子”,選擇劉德華無非是《英雄》帶來的巨大成功的慣性使然,既然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章子怡、甄子丹的組合能夠得到海內外市場的認可,憑什么劉德華、金城武、章子怡就做不到呢?     明星臉蛋只是中國電影回歸娛樂的一方面。《十面埋伏》又或是《天下無賊》的操作模式足以說明,單一的票房收入已經不再是電影收入的惟一主線。特許經營、聯合促銷、劇情廣告等營銷模式,正在逐步顯露出巨大的贏利潛力。     而為了鼓勵更多的優秀國產影片走出國門,今年,國家廣電總局成立了國產影片海外推廣中心,欲借國際發行公司的成功經驗,積極推廣國產影片的海外發行和展映,同時調整電影政策,將國產影片參加國際電影節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以暢通國產影片走出去的渠道。     與此同時,市場化標準首次被正式納入中國電影“華表獎”影片的參評條件。新方案中前所未有的標準是對參評影片的票房業績做出了明確規定,凡參加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評選的影片,必須總成本與票房總收入持平,票房總收入達到500萬元,或票房總收入達到300萬元且電視播出收視達2200萬人次。為了保證票房數據的準確性,國家電影局還要求參評單位在申評時提供購片單位蓋章的購片收據等原始資料。     總之,在經歷了進口大片長達10年的沖擊后,一些關于通俗、高雅、商業、藝術的爭論已經被拋諸腦后。隨之,中國電影步入了一個追求投資回報,回歸娛樂的階段。想來也是,這起碼比純粹的“自娛自樂”好得多。     以娛樂為己任     除去《十面埋伏》與《天下無賊》,2004,成龍重返香港電影,演繹了《新警察故事》中一反常態、哭哭啼啼的“大哥”;周星馳向李小龍致敬的《功夫》,恍恍忽忽間勾起了人們對“功夫片”大行其道時代的懷念;拿《和你在一起》這部小制作練完手的陳凱歌,正在打造號稱“中國版指環王”的魔幻大片《無極》……     2005年,張藝謀將回到賴以成名的文藝片老路,開機拍攝新片《千里走單騎》。俗話說“事不過三”,在《英雄》和《十面埋伏》獲得票房上的滿堂彩后,再拍“形式大于一切”的武俠電影,難免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適時回歸,恰是老謀子的聰明之處。     講一點歷史,可能更能凸顯出“回歸”的深層涵義。上世紀50年代初,從新加坡、馬來西亞轉移到香港的電影公司主導了整個香港電影的發展潮流,以邵氏兄弟為代表的這股勢力,立足于商業利益,迎合觀眾,為上世紀80至90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電影打下了“娛樂至上”的根基。     回過頭再說張藝謀,《十面埋伏》的投資人張偉平接受采訪時不遺余力地說,“他(指張藝謀)的文藝片是中國導演中在世界上最受認可的。商業上,《英雄》和《十面埋伏》是中國電影票房史上的奇跡。我認為,張藝謀從藝術到商業,都是中國電影導演中最成功的,也是無可爭議的。”商業或者藝術,娛人還是娛己,辨證一點看,并不沖突。事實上,歐洲歷史上繪畫藝術最鼎盛的年代,恰好也是有錢的貴族們最樂意掏錢供養畫家的時期,藝術市場的繁榮直接造就了藝術的繁榮。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的發展關鍵在于,娛樂的商業價值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搞清楚,搞清楚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夠將之付諸于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