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陣營態度迥異 發行大盤股背后的利益博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6日 11:15 證券市場周刊 | |||||||||
    新股發行預期再一次扯動市場緊繃的神經。     12 月 10 日晚,證監會正式發布 IPO 詢價制,在操作層面進行細化和規范,同時將對詢價過程進行適當的“窗口指導”。詢價制出臺表明新股開閘已為期不遠,市場對其促進新股合理定價寄予希望。但自 10 日以來大盤逐步跌破 1300 點的走勢,再度暴露市場對融資和“圈錢”的恐懼。
    從輿論以及對新制度進行試點、示范的角度考量,以詢價制恢復新股發行有可能從資質較好的券商所保薦的大盤股開始。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以來交易所、券商、機構投資者等層面不斷地為大盤股發行營造氛圍,助推大盤股發行。     誰為大盤股造勢     10 月 14 日,證券媒體報道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部總監周國慶的觀點:目前市場彌漫的“恐大風”不利于證券市場持續、良性發展,應該從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大盤股上市的問題;正是有像 GE 、 GM 、埃克森 - 美孚、福特這樣一批跨國大公司上市,才使紐交所確立全球資本市場霸主地位;績優大盤藍籌股是國家的稀缺資源,而不是洪水猛獸。這番言論被理解為大盤股將加速登場的信號,再加上清理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消息披露,當天滬市股指暴跌 53 點。     12 月初,一些有關大盤股的正面研究報告又見諸媒體。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研究總監徐剛發表研究報告,從股票是投資品而不是消費品的角度,分析超大盤股發行對市場的影響,認為超大盤股發行成了股市下跌的替罪羊,但實際上可能反而是市場上升的助推器。     該報告認為,超大盤股發行不應因其增加股票供給而被指責為股市下跌的元兇。同時,由于超大盤股發行市值的加入和大盤藍籌股市值比重的加大,股市總體作為一種風險資產,其估值水平將有效下降,改變股市相對于經濟中其他風險資產的價值高估狀態,從而可能成為市場上升的助推器。     該報告分析,股票、資金“雙向擴容”挽救股市的辦法,實踐證明無效,因為不能改變股市作為投資品市場的內在價值。“如果股票是投資品,阻止當前市場的持續下跌,其主要手段應該是迅速以市場化的方式發行更多優質超大盤股票,從而稀釋總體市場過高的估值預期。”     除了券商、基金的研究報告在陸續向市場傳達支持大盤股發行的取向之外,財經公關等中介機構也在不遺余力促成市場各方對大盤股發行的積極認知。     《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到,深圳某財經公關公司接單中石油之后,即不斷與證券媒體等層面接觸,發布有關研究報告,試圖通過媒體挑起對大盤股發行的討論,為中石油的 A 股首發造勢。     助推背后的利誘     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目前市場各方對大盤股發行的態度分化成兩個陣營,交易所、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大多持支持態度,持反對態度的則集中在普通股民和一些被套牢的機構。反對的陣營除了出于對“圈錢”的“本能”抗拒外,更多的成分是其傷痕累累之身已經不起股市的風吹草動,對他們來說,“解套”比多一只好股票要重要得多。     分析人士指出,交易所、券商、中介機構甚至機構投資者助推大盤股發行,有其背后的利益誘因。     停發新股對交易所來說,收入相應減少是一個方面,上市資源的競爭是另一方面的壓力。顯然,大盤股增多有利于提高交易所的地位和影響,提升自身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競爭力,留住國內更多的優質存量上市資源,從而產生良性循環,增大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     對券商投行和中介機構來說,詢價制為投行和中介機構提供了定價、推介、承銷能力市場化競爭的平臺。對于大盤股發行,大投行大機構無疑擁有更多的優勢資源,助推大盤股發行就是擴大自己的施展空間,擴大自己的競爭機會。     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對大盤股發行也持支持態度。從目前已知的一些信息看,北辰實業、中石油、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及國有四大銀行等等,是大盤股的后備資源。這些企業中,大部分質地較好,發行價不太高,屬于基金、保險資金、社保資金、企業年金等機構投資資金的偏好品種。     此次入選證監會發審委候選人的易方達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總監、易方達平穩增長基金經理江作良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輿論導向應該要鼓勵好企業上市,不然好企業就會被逼到境外去上市,對內地資本市場沒有好處。     有市場人士分析,雖然未必有主觀因素,但客觀上,在相對低迷的市道下助推大盤股發行,將為投資機構提供絕佳的買入機會。因為過去上市公司的弊病,市場對大型國企上市懷有恐懼,又由于一些大盤股定價可能相對較低,反過來倒逼目前市場權重股走低。大盤股發行時,股市又很可能受沖擊,在短期內回落,從而為早已虎視眈眈的大機構資金提供絕佳機會。     歷史問題宜先解決     支持也好,反對也好,兩大陣營對大盤股的態度,都緣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來說,大盤股發行是大勢所趨。但是,在此之前,市場本身的問題更是當務之急,需要監管層著力解決。     “先停下來解決問題再發新股,這是不可能不現實的烏托邦想法。”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義相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各方在股權分置問題上存有利益沖突,調和矛盾、解決問題還需要條件和時間。     林義相認為,新股發行可能不會太快,但市場的處境會很為難:按全流通的情況發,市場受不了,不發又不可能。從近期市場來看,大盤股發行還不是很好的時機,長遠來說大盤股是必需的,短期內則對市場有資金壓力,對市場信心也是打擊。     一方面是股市需要大盤藍籌股,一方面是市場問題成堆。雖然監管層在發與不發以及怎么發的問題上左右為難,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股權分置下的大盤股發行,將使股市存量問題越聚越多,回避根本問題的解決,不盡早尋找契機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只會使股市在不斷的“下跌倒逼循環”中走向積重難返的局面。     江作良表示,股權分置是積累了多年的矛盾,要歷史辯證地看待問題形成、發展的過程,監管層要側重扶持股市,在這個前提下,扶持股市與股市擴容才不矛盾。就目前的市場情況,對股市的扶持包括客觀分析券商問題的原因,給予相應的解決,包括給投資者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優惠等等。     就股權分置問題,江作良呼吁監管層盡快拿一個辦法出來。他說,政府部門應科學辯證地看待股權分置問題,拿出負責任的態度來,是不是提出時間表并不關鍵,重要的是要真正有積極解決問題的姿態。“至少現在我們是沒有看到的,沒有征求社會意見,也沒有開會討論。”     業內人士認為,監管層在推動績優大盤股發行的同時,應當對股權分置問題做出明確的規劃,管理層應該對這個股市的根本問題盡早定調,而不能“腳踩兩片西瓜皮,摔到哪里算哪里”。     除了股市痼疾依舊,旨在讓市場判斷企業價值、讓市場自主進行價值發現的 IPO 詢價制,在操作中可能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詢價制有個問題很難想明白。”林義相對《證券市場周刊》表示,詢價制試圖使新股定價從賣方的思維轉向買方的思維,但是公布的辦法仍然沒有體現出來。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新股定價的估值報告仍然由保薦人來寫,估值報告不能獨立,投行的研究和股票銷售沒有防火墻,風險揭示必然不夠,負面的信息必然披露不完全,華爾街在這方面的教訓已經很深刻,我們為什么不借鑒呢?“這是我非常吃驚的事情。”     林義相認為,至少詢價制應該規定,新股定價必須同時配以獨立的估值報告,而不是僅由投行保薦人自賣自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