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高管”頻出現象為何欲止不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6日 10:45 新民晚報 | |||||||||
    近一個月來,上市公司高管出事的消息接連不斷。繼創維董事局主席黃宏生在香港被逮、中航油總裁陳久霖新加坡被捕后,本周又曝乳業巨頭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多名高管被拘留。上市公司高層為何頻頻出事,這給我們又有怎樣的啟發?     高管出事 體制漏洞是根源
    從金正數碼科技原董事長萬平到創維數碼董事局主席黃宏生,從中航油總裁陳久霖到而今被拘的伊利5名高管,無論國內上市公司還是海外上市公司,無論是國有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頻頻出事,似乎比一般的非上市公司突出而激烈。為什么頻頻發生公司高管出事?市場人士認為,除了個人受到利益驅使無法自拔外,更重要的是制度方面的缺陷。在實行上市資格額度審批制的情況下,一些企業為獲得上市資格出現了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比如康賽集團案,公司在上市過程中“八方出擊”,以購送內部職工股的手段進行“資本運營”,使公司治理的內部監督機制失效,加上內部人控制和大股東操縱,使股東大會和外部監管失靈。上市公司缺乏專業、有效的外部治理環境,以及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缺乏相應的問責機制是主要的制度成因。     公司治理 實際成為空架子     從發生高管事件的上市公司看,大股東濫用控制權而企業內部缺乏必要的制約機制,是關鍵性的原因。在產生“問題高管”的公司中,“內部人控制”問題往往表現為董事會的權力董事化甚至董事會權力董事長化,即董事會完全成了董事長一人的董事會。公司治理本應有一個框架,但許多股份公司缺乏健全的內設專門機構,或者是機構雖健全,但因為董事會已成董事長一人的董事會,其作用也就普遍缺失,使得公司治理結構成了一個空架子。受賄、貪污、挪用公款是問題高管的主要罪行,而這幾項罪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是空架子。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引入獨立董事可以體現社會的監督作用。但是,現在我國很多公司的獨立董事缺乏獨立來源,與董事會有“說不清”的關系,造成獨董作用缺失。像伊利股份獨董那樣站出來獨立說話的,實屬罕見的個例。     試法原因 監管不力處罰輕     “問題高管”出現問題的通常軌跡是:違規操作資金鏈斷裂——主要責任人出走——其他管理者不知情——原有公司換殼或者換人繼續經營,這已經成為此類“鬧劇”上演的最終結果。受害的不只是上市公司,還有諸多受牽連的貸款擔保關聯企業、銀行,而最終真正受害的,是那些一直在虛假的信息蒙蔽下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中小投資者。人們不禁要問,在日益嚴厲的監管重壓下,上市公司高管為何還敢于“頂風作案”、以身試法?     原因在于違規成本太低和處罰不力,不管公司的違規行為多么嚴重,監管層的最高懲罰方式無非是公開譴責;這種口頭批評和十幾萬元的處罰,對公司高管們沒有太大觸動,實際效果也很難判斷。這從高管吃“黃牌”、問題公司遭遇立案調查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可以看出,2001年至2003年分別為18家、19家(次)和19家,而今年六七月間的44個交易日中,滬深兩地上市公司受證監會立案調查和證交所公開譴責的次數高達26次,平均兩天就有一家上市公司收到監管層出示的“黃牌”。     監督監管 還應放在事前做     市場人士認為,加強公司治理,在宏觀層面上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微觀層面上有利于企業合法經營。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高管”,目前在公司治理中,應要重視強有力的過程監督而不是事后監督。從公司治理結構上看,必須解決獨立董事“花瓶化”、監事會親信化的問題。從政府角度來講,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及規章制度的建立,應該有一些強制性的規定保證其獨立性。從公司角度來說,要對監事和獨立董事有正確的認識,并切實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以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有效的治理和監督來規范企業經營,減少風險。這是為國家經濟,也是為企業發展,更是為中小投資者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