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林翎報道:在上月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珠寶展上,中國內地、香港地區和國外的三股支柱力量撐起了銷售總額已達1000億元的中國市場。其中香港地區除了原有的幾大品牌外,不少原來只面向國外市場、以番禺為基地的港澳珠寶商亦乘CEPA東風進入內地市場,希望能分得其中的一杯羹。
市場轉回內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番禺匯聚了香港大部分的珠寶生產廠家,但是由
于政策限制,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世界珠寶的制造中心,番禺出產的珠寶一直無緣國內市場。CEPA的實施為以番禺為基地的港澳珠寶商開啟了進軍內地市場的大門,香港億鉆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帆表示,實施了22年的許可證制度已經從2003年的5月開始取消,港商可以自然人的身份注冊經營加工批發珠寶首飾。香港珠寶首飾進入內地的關稅曾經高達35%,CEPA之后港產珠寶首飾將享受零關稅的優惠條件,內地需求量的增加為港澳珠寶企業的產品創造出市場的空間。具有超過10年首飾行業營銷經驗的廣州恒鉆珠寶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趙東毫不諱言,港澳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缺乏對接的經驗。中國珠寶市場的市場營銷模式、渠道建立模式、終端獎勵方式甚至包括整個產業鏈都是以深圳的珠寶制造業這一母體生長的,鉆石由客人自己提供,而不是由工廠配備,企業只是純加工,這點就和我們的方式不一樣。甚至包括整個價格體系都不一樣,從公費的計算、到最后的定價,我們都是以國外慣例來進行,與內地的做法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內地的市場難做。趙東估計,港澳珠寶企業要想完全進入內地市場至少需要3年的準備期,僅僅是對接的環節就要花費1年的時間。
洗牌無可避免中國國際珠寶展上熱火的場面以及銷售總額迅速上升的情況難以掩蓋珠寶企業的憂心,因為在這一兩年里,企業的平均純利潤卻下降了4成,價格戰是其中主要的因素。趙東向記者指出,內地市場同質化嚴重,是打價格戰的一個原因。而在這方面,集中在番禺的港澳珠寶企業則擁有相當的優勢。現在國外市場走的多是個性化路線,專門供應國際市場的港澳珠寶生產企業因而鍛煉出從研發、生產到銷售一條龍的過人能力。隨著越來越多的港澳珠寶商加入到內地市場,由他們帶進來的國際化市場模式將加速以OEM為主要生產模式的企業走向壽終正寢。業內人士推測,一年或者兩年之內中國的珠寶首飾市場將面臨一次洗牌,隨之出現的除了市場的空間外,還能增強眾多珠寶企業的競爭力,促使內地市場上原本有些扭曲的珠寶首飾價格體系回歸理性。(子琦/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