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由美容產業、美容市場、美容資源等要素構成的“美容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格局中悄悄崛起,正成為繼地產、汽車、電子通訊、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費熱點。
美容業發展突飛猛進,好像一塊巨大的餡餅,然而我們不能無視另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有數據顯示,近10年來,我國發生的各種美容毀容案高達20多萬起。對眾多求美的消費者而言,擺在面前的,就不是餡餅而是陷阱了。特別是風險更大的醫療美容服務中,種種不
規范行為為美容醫療事故的發生埋下了禍根。
目前,一些醫療美容機構在向消費者推薦技術和產品時,往往利用夸大效果、不如實告知風險等欺詐手段。甚至一批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美容院,也敢拿消費者試試“刀法”。
“10分鐘+高分子=永久雙眼皮”。這樣的廣告令不少渴望擁有漂亮雙眼皮的消費者動心。然而濟南市美容整形醫院院長張慶國提醒,這是典型的虛假廣告。
編造概念迷惑消費者也是常用伎倆。例如“運用PC技術做雙眼皮”,至于什么是PC技術,恐怕專業人士都不明白。如果消費者就此詢問,通常會被告之“這是新技術,需要保密”。
根據相關法規,醫療美容項目必須由主診醫師負責或在其指導下實施。主診醫師必須具備執業醫師資格、具有從事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等多項條件。而部分美容機構“操刀”的醫師魚龍混雜,手術質量根本無從保證。各種聳人聽聞的“毀容事件”頻發也就不奇怪了。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執業醫師對就醫者實施治療前,必須向就醫者本人或親屬書面告知治療的適應癥、禁忌癥、醫療風險和注意事項等,并取得就醫者本人或監護人的簽字同意。但一些美容醫療機構在手術前因為害怕顧客因風險而放棄美容整形,常常不履行告知義務,在合同中也不做關于手術失敗責任的規定,消費者聽到的只是“花言巧語”,卻不知其中險惡。
由于目前醫療美容市場存在被公認的混亂局面,面對形形色色、多如牛毛的廣告、美容機構和產品時,消費者總是無所適從。對此,專家認為,在美容機構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消費者也應多一份理智,少一分盲目。
張慶國提醒消費者,首先不能盲目聽信廣告,擺脫虛假廣告的誘導。“虛假廣告都是迎合消費者特定心理的,往往是消費者有什么需求,就出現什么廣告。”目前醫療美容市場還不完全成熟,價格比較混亂,廣告虛假宣傳現象突出,所以應在充分了解多家美容機構實力、設備條件、價格等方面后再做決定。
和其他醫療項目一樣,醫療美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但很多消費者對此缺乏認識,對手術風險估計不足。張慶國介紹說,任何醫療技術都有一定風險,只是正規的醫療機構相對概率較低。體質不同的兩個人做相同的手術,效果也會有差異。例如有些人是斑痕性體質,手術后就可能留下疤痕。理論上說除了眼睛、下眼瞼以外的面部其他部分都容易產生疤痕。還有的人對人工材料的使用有過敏甚至排異反應。因此消費者不能盲目就醫,要做好面對風險的心理準備。如果大夫給你百分之百的承諾,那可能就是欺騙。
專家提出,醫療美容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突破了傳統外科整形的服務范圍。走向產業化的醫療美容業必須要借助于媒體的宣傳、報道,使大眾了解基本的醫療美容知識。但過分的商業炒作背離了美容醫學的學科目標。“美容美女”的出現,持反對態度者不在少數。究其原因,除了醫療美容市場存在不規范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容美女”的背后,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商業秘密。過分的商業炒作、失實的商業報道背離了美容醫療技術的真正目的。
因此,一些專家認為,不良的商業炒作,導致美容技術的過分利益化,既不利于美容技術的發展;又不利于人們確立健康的美容消費觀;對美容美女來說,她們的隱私權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因此,對美容美女的商業宣傳應當科學、嚴謹,防止背離美容醫療技術的真正目的。堅持健康第一是醫療美容醫師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準則,當自身的利益與就醫者的健康產生沖突時,不應做有損健康的美容手術。
作者:王婭妮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