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轉機正在醞釀之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5日 10:45 上海證券報 | |||||||||
    正如前期判斷,主力機構的持續冬眠,是導致11月中旬以來股指持續回落的直接原因。但本周這一狀況似乎出現某種改變的跡象,主力機構開始嘗試出手護盤。盡管本周后兩個交易日,股指吞沒了周三的大部分陽線實體,但是市場大單的突然出現,至少表明主力機構開始有所行動。同時,也可能預示市場的轉機正在醞釀之中。     全球走牛 A股獨熊
    最近,海外一則報道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問卷調查顯示,約8成的香港投資者在2004年的股票投資中獲利。說實在,這則報道對于水深火熱中的A股投資者來說,無異于傷口撒鹽------打擊太大。因為內地相關媒體的報道顯示,2004年A股投資者95%處于虧損狀態。事實上,2004年除了A股之外,全世界似乎都在賺錢。在上證指數今年以來下跌13.87%、股指創下5年半以來新低的背景下,摩根士丹利全球股市指數在周四收報280.95點,是2001年2月至今的最高點。A股投資者不禁要問,是什么防礙了我們賺錢?要說基礎經濟,中國宏觀經濟高速增長幾乎全球稱最。但唯獨股票市場無法令投資者獲利。其中原因究竟何在?同樣依附中國內地經濟的香港市場,其8成投資者在年內獲利,而A股市場卻是9成5的投資者在虧損。這確實是值得市場各方深思的一個問題。     市場萎縮的同時,A股首發募資額創八年來新低。2004年1至11月數據顯示,兩市今年發行新股98家,募資353.46億元,是自1997年以來首發募資額最少的一年,也是自2001年起連續第四年下降。相反,香港市場2004年募集資金為近10年來最高,且為2004年世界排名第三,僅次于紐約及西班牙,集資金額為317億美元(約2473億港元)。     市場再現護盤力量     周三是本周最精彩的一天,當日市場再現明顯的護盤力量。早盤在有關高層利好講話的刺激下,兩市股指雙雙小幅高開,但隨后像已往一樣慢慢陰跌,滬綜指更一度跌至1275.06點。拐點發生在早上11點11分左右,大量的買單突然一齊涌向中國聯通(資訊 行情 論壇)、中國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長江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等藍籌指標股,兩地股指由此急速向上,上證指數快速收復1300點。午后開市后,滬深股指將此勢頭一直延續到終盤。截至收市,兩市股指升幅雙雙超過2%,并收出兩市自11月10日以來實體最長的一根中陽線。護盤力量主要攻擊的目標就是三大指標股。當日上午11點11分,長江電力成交了196萬股,成交金額達1723萬元,11點12分,中國石化成交385萬股,成交金額1675萬元,11點12分,中國聯通成交1457萬股,成交金額4342萬元。三只指標股在短短1分鐘內,成交金額高達7740萬元。     對于這次市場異動的理解,我們認為:第一,顯然,這并非一般機構所為,而是超級機構的手筆;第二,可以認為是在上證50ETF構建之前的、機構間的博弈行為;第三,可能是來自帶有政策意圖的機構行為;第四,機構本身存在的盈利沖動。     事實上,自打11月中旬私募資金大聯手以來,以基金為主的市場主力機構就開始進入"冬眠"狀態。盡管本周后來股指吞沒了周三大部分陽線實體,但是市場大單的突然出現,至少表明主力機構開始有所行動。同時,也可能預示市場的轉機正在醞釀之中。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目前A股市場已經和香港市場的市盈率相當接近了。根據11月底港交所的統計,香港主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為18倍,香港創業板市場平均市盈率30倍。而本周二,市盈率Ⅱ深市20倍,滬市僅18倍,以2003年業績計算的市盈率Ⅰ滬深分別為26倍和24倍。     目前投資者過于悲觀     如果說年初對于補償預期太樂觀的話,那么目前則可能是過于悲觀了。在目前,市場參與各方非常習慣用接軌、用中外對比來判斷A股價值。值得關注的是,在對比的依據中已經很少再去引用補償后的數據來評價A股價值了。實際上的情況是怎樣呢?是否我們目前的判斷過于悲觀了?因為管理層至今未有明確說不對流通股東進行補償。所以,年初過于樂觀的補償預期固然不可取,但完全忽略A股流通股形成的歷史,忽略A股可能的含權因素來評估A股市場,也過于悲觀。     事實上,就在日前召開的一個高級論壇上所透露的信息也表明了管理層對股權分置問題的觀點:管理層將"積極推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完善有利于健全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國務院《若干意見》已經提出了明確的原則,即:尊重市場規律,有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要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積極穩妥地推進。"     應該看到,對A股正確估值不能離開A股流通股是否含權這一重要前提。過度樂觀、過度悲觀都不可取,冷靜思考、理性判斷是應對當前市場局面的最適宜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