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曾是所有基金都看好的藍籌股。即使不是重倉持有,也會拿一點貨壓倉底。伊利出事后,一些業內人士感嘆:這就是基金的藍籌陷阱———如果基本面相當差,如ST之流,基金持有的倉位就不會如此之重。正是這種各方面看上去都挺好的公司,基金才會對其集中持股。
某基金經理表示,銀廣夏等是老的藍籌陷阱,那是造假賬造出來的,新的藍籌陷阱是
指那些銷售良好、品牌優越,但治理結構存在問題的公司。“伊利就是這樣的公司。到商場一看,伊利的產品日期都是最近的,從一般的研究來看,多好的公司啊!真是越看越愛,但卻忽視了治理結構層面的問題。”
業內人士對此反思說,以前在判斷某一企業是否有投資價值時,過多地采用市盈率等財務指標來判斷。今后對企業的估值,其治理結構指標應該比財務指標更重要。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好的企業往往是能人企業,企業家對公司的影響舉足輕重,在對企業的研究中,應更關注企業主要領導人的決策行
為和動機。“其實,中國股市的下跌,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也是個重要問題。”業內人士指出,“但是這實際上是很難察覺的,很多事情要不是公司內部人自己揭發,外面的人很難發現,看上去挺好,結果是個陷阱。”
也有相當多的人士對這種“新藍籌陷阱”的說法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看企業主要是看基本面,只要基本面良好,即使遇到一些風波,也不一定會受到較大沖擊。比如說,伊利股份此次在公司治理方面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公司行業地位穩固,競爭力強,業績波動小,具有很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且這種消費品行業,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小,因此即使投資價值打個折扣,但也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
業內人士指出,與巨大的需求潛力相比,中國的“放心”股票相對短缺,在過去兩年中,多數基金經理聚集于少數“放心股票”上,于是一度形成了所有基金高度趨同選股的所謂“核心資產”現象。而在基金越發越多之時,如果市場上可投資品種與之不能配套的話,那么我們的核心資產將進一步稀缺。
作者: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