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紡織品服裝配額將全面取消,一直依靠配額制進行數量限制的歐盟紡織服裝市場將全面放開。為此,歐盟委員會、各成員國政府和紡織服裝行業都“未雨綢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面對這一挑戰。
就歐盟而言,紡織服裝業雖然談不上是什么支柱產業,且主要集中在南部國家,但其影響力仍不可小視。歐盟25國擁有超過10萬家紡織服裝廠,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這些企業
的雇員約250萬,年營業額達到1900億歐元(1美元約合0.75歐元)。
實際上,歐盟不僅是世界上主要的紡織服裝進口市場,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地和第二大服裝出口地。就對外貿易平衡而言,歐盟的紡織品出口超過了進口,而服裝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而存在著較大的逆差。
歐盟紡織服裝產業的優勢在于其技術含量高,產品的創造力、創新和質量都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但是,勞動力和環保成本過高則是歐盟紡織服裝業的軟肋所在。為了迎接后配額時代的到來,歐盟委員會特地成立了一個高級別小組,并在今年6月份發表了一份詳盡的政策建議和對策報告。
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歐盟紡織服裝界的一個主要思路是強化自身在技術、技能和品牌方面的競爭優勢。歐盟日前建立了由企業和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泛歐技術平臺,以集中力量爭取在紡織技術,特別是制衣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此外,歐盟還將加強對技術工人的培訓,并加大對包括品牌和技術在內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歐盟紡織服裝界的另一步棋則是布局與其相鄰的環地中海國家。實際上,歐盟已經與沿地中海國家形成了一個分工協作的產業鏈。歐盟將其占有技術優勢的紡織面料出口到地中海國家,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動力加工生產,再返銷至歐盟。
目前,歐盟正在與沿地中海國家進行貿易談判,爭取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歐盟與地中海國家間的紡織服裝貿易將完全免稅,兩個地區的產業合作肯定會更為緊密。
當然,要在競爭中取勝,采用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往往要方便得多,其中“綠色壁壘”因其隱蔽性較好而日益為歐盟所采用。實際上,近兩年來,歐盟已經打著環保和保護消費者健康的旗號,制定出了一些不利于發展中國家低端和低價紡織服裝出口的禁令。
如果說“綠色壁壘”的限制對象并不明確的話,那么歐盟還有專門針對中國紡織服裝的限制措施。經過近一年的醞釀,歐盟委員會于10月份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措施。其中首要的一個措施,便是建立預警機制,并威脅在必要時啟動各種貿易保護工具。
歐盟委員會要求各國海關收集中國紡織服裝的數量和幾大類紡織服裝的平均單價等數據,以及時全面地了解中國紡織服裝對歐出口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預警機制。歐盟的預留機制根據警報的等級不同,由低到高分為“綠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個階段。
歐盟官員強調,如果歐盟認定中國某種紡織服裝產品的對歐出口“激增”,歐盟將采取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機制在內的貿易保護措施。為協助區內的中小企業打貿易官司,歐盟還將通過詳細的指引,詳細制訂出歐盟采取特殊保障機制的程序和適用范圍。
此外,歐盟還在現行的普惠制于2005年到期之后,取消了對中國紡織品的普惠制待遇。普惠制是一種比正常關稅要低的稅收制度,以紡織服裝為例,歐盟的平均關稅為9%,而中國產品由于普惠制的原因而享受20%的關稅優惠。歐盟聲稱,鑒于中國紡織服裝強大的競爭力和其在歐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事實,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繼續享受普惠制是“不公平的”。
由于紡織服裝貿易的敏感性,中歐雙方在今年還成立了“紡織對話機制”。據有關方面透露,歐盟在對話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要求中方也就紡織服裝出口建立監視機制、改善中國勞工條件、提高環保標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
不管怎樣,紡織服裝的貿易自由化畢竟是大勢所趨,但是中國企業要想真正在國際市場立足,仍應在提高產品的開發和設計能力,以及產品質量方面下苦功。此外,中國企業還要延伸產業鏈,加快實施品牌戰略。據報道,我國紡織服裝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過10%,大多數企業賺取的只是制造加工環節的微薄利潤。由此看來,中國要成為真正的紡織服裝強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