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牛奶市場價格戰慘烈 跨國乳業巨頭大撤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4日 08:00 新華網 | |||||||||
    當意大利帕瑪拉特公司在中國的最后一家工廠也正式停產以后,人們發現在中國酸奶市場上,幾乎再也找不到國外洋品牌的痕跡。僅剩的達能酸奶,也只是“掛羊頭賣狗肉”,因為真正在背后運作的,是本土的光明乳業(資訊 行情 論壇)集團。     這多少出乎人們的意料。中國牛奶市場的慘烈價格競爭,導致乳業公司的毛利率迅速下滑。作為最有增長潛力的酸奶市場,被不少國內乳業公司視為救命稻草
    其實洋品牌之所以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產品定位不準確。比如說,帕瑪拉特酸奶只顧走高端路線,其價格比國內普通酸奶高出一倍,脫離了實際的消費水平。“優諾”本來在高端市場做得不錯,但是它卻又選擇了在較低的價格區間跟“光明”較勁,于是原本高檔產品的定位也被抹殺掉了。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跨國乳品巨頭帶來了設備、技術和管理經驗;而現在,國內乳品公司已經迎頭趕上。”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另外一個原因,是本土企業對渠道網絡的熟悉程度,顯然要比這些跨國乳品企業強得多。比如說,在光明乳業公司接手“達能”品牌后,僅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近2000萬元的盈利,其中渠道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除了酸奶領域以外,大多數跨國公司在中國乳品的其他領域里也不好過。     各大跨國乳業集團紛紛涌進中國市場是在1993年,雀巢、卡夫、達能和帕瑪拉特等公司紛紛在中國建立了自己的制造基地和分銷渠道。     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就知難而退。2002年,卡夫將85%的股份以900萬美元賣給北京三元食品公司,退出北京市場;帕瑪拉特南京公司在創立不到兩年時間后,便被迫撤離,并把幾個制造基地租給了中國企業,其中黑龍江的基地租給了伊利集團;2000年,達能公司把乳品工廠委托給了光明乳業。2002年9月,光明乳業又輕松取得了達能亞洲公司名下兩家乳品公司75%的股份,這似乎讓人們感覺到達能公司無心戀戰中國市場。     跨國乳品公司的撤出,是因為他們手上掌握的乳牛場遠遠不如中國本土企業,這就使得他們與本土企業競爭時處于劣勢。同時,本土企業可以把分銷渠道滲透到每個小區、每條街道,但是跨國乳品公司要做到同樣的事情,卻幾乎不可能。     但是,這些跨國乳品公司果真就這么放棄了嗎?業內專家分析認為,他們并沒有放棄,相反,他們只是改變了在中國的戰略。由于沒有辦法控制中國的奶源,他們會跟本土企業合作,通過合資公司或者并購等方式,擴大品牌的知名度。     與此同時,他們把戰略的重點從業務運營,轉移到了資本運營。有觀點認為,中國乳品市場的發展,很可能會遵循中國啤酒行業的發展歷程。也就是說,當市場趨向于成熟、競爭整合成幾個主要行業競爭者以后,外國資本再大量涌入,運用資本手段來并購一些中國乳品公司。     去年底,達能亞洲公司持有的光明乳業股份已經上升到了7.7%。近期又傳出其擬繼續受讓光明乳業2%的股權。如果這筆轉讓成功,那么它將持有光明乳業約9.7%的股權。     基于此,業內人士指出洋品牌在中國乳品市場的退出,只不過是為了等待適當的時候再次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