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歐關系不能僅局限于眼前利益,更要關注可持續發展。比如貿易壁壘、投資環境等方面問題,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
中國應該積極開展對外投資活動。歐盟新成員國的加入,對中國是一次很好的投資機遇,中國不能僅僅關注如何引進外資,在目前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應該多考慮出去投資
歐盟理事會負責外交與防務政策的發言人尼古拉斯·凱勒魯12月1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歐盟尋求于2005年上半年解除對華軍售禁令。歐盟領導人在日前召開的歐盟首腦會議峰會會談后也表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歐盟希望和中國的關系得到全面發展。歐盟領導人也希望和中國擴大經濟合作。
而在17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以新興大國崛起為主題的經濟沙龍研討會上,復旦大學歐盟研究中心教授戴炳然從中歐政治、經濟、文化合作角度出發,對中歐關系進行了詮釋,指出目前是中歐關系史上最好的時期,中歐伙伴關系的前景廣闊。
歷程
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以前,中歐關系僅限于中日與英國、荷蘭的臨時外交代辦關系。隨著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歐洲共同體國家開始關注中國,并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背景,在共同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基礎上,1975年5月6日,中國與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1983年11月1日,中國與歐洲煤鋼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至此,中國與歐洲共同體國家全面建交。
從1995年到2003年,歐盟已發表了5份對華政策文件,2003年10月13日中國發表對歐盟政策文件,這是中國政府公開發表的第一份對外政策文件,這意味著從2003年開始,中歐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新篇章
近年來,中歐關系發展迅速,2001年雙方決定建立中歐全面伙伴關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后,中歐達成致力于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共識。
戴炳然介紹,中歐之間戰略伙伴關系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有賴于對國際情形達成的共識。特別是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以后,美國的單邊主義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反感。
他說,中歐關系在政治上主要達成了三方面的共識:首先,對國際問題的解決,應該采取多邊的手段而不是單邊的手段;其次,應該通過和平的途徑來解決國際矛盾;第三,應該用對話來解決文化、民族、宗教上的沖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此外,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處理國際問題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歐盟對中國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意識到了中國的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意識到了中國的崛起。
正如戴炳然所言,中國正在崛起,中國市場亦已成為世界上日益重要的大市場。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作用日益擴大,尤其是對歐盟國家,歐洲經濟經歷了三年的下滑,雖說現在已經有所反彈,但經濟狀況始終不容樂觀。中歐關系的發展,在經濟利益上,中國所占的份量不容忽視。特別是近幾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據官方數據統計表明,2003年,中國與歐盟15國貿易額為1252.2億美元,同比增長44.4%。其中中方出口額為721.6億美元,同比增長49.7%,進口額為530.6億美元,同比增長37.7%。
契機
在研討會上,戴炳然多次強調目前是中歐關系發展的最佳時機,中歐伙伴關系的前景非常廣闊。但他同時也指出,雖然目前中歐關系發展順利,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必須加深中歐之間的相互了解,特別是要改善中國在歐洲的形象。由于在歐洲介紹中國文化的學術著作,大部分都由西方媒體或者學者撰寫,導致歐洲乃至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存在眾多偏頗。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必須要讓中國媒體、中國著作走出去,讓中國文化走出去。
其次,發展中歐關系不能僅局限于眼前利益,更要關注可持續發展。比如貿易壁壘、投資環境等方面問題,應該從長遠利益出發,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
最后,中國應該積極開展對外投資活動。歐盟新成員國的加入,對中國是一次很好的投資機遇,中國不能僅僅關注如何引進外資,在目前資金充足的情況下,應該多考慮出去投資。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2月24日 第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