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當前要特別重視和解決統籌城鄉發展的問題。著力解決好這個問題,對于推進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統籌城鄉發展,是對我國工業化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統籌城鄉發展,實質上是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選擇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和發展模式,以及怎樣發展得更好的問題。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的標志,也反映著城鄉之間的制度差異。我國是在特殊的國情、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國際環境中推進工業化的。長期的城鄉分割政策,封閉的經濟成長環境和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正是針對這一問題,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突出解決“三農”問題;后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又提出包括統籌城鄉發展在內的科學發展觀。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規律認識的深化。
統籌城鄉發展,是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現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東北地區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生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帶有明顯的“東北現象”:一是雖然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農民向非農產業的就業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不協調;三是經濟增長總體下滑,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增加,城鎮失業率高。造成這種狀況的深層次原因是偏重的經濟結構、完全的國有企業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偏重的經濟結構制約了第三產業發展;原糧、原煤、原油、原木大量外運切斷了農業、原材料工業與深加工業產業鏈的延伸;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地區封鎖阻礙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不光是工業的振興,而是包括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的全面振興,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在更寬的視野上認識和解決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調整改造振興中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既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東北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二
就東北地區而言,統籌城鄉發展,當前要突出老工業基地振興和解決“三農”問題兩大任務。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實質是處理好振興老工業基地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系,形成城市和農村互助互利、效益互補、利益共享、良性互動。
(一)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振興老工業基地與農業現代化的關系,以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振興中的工業化,不是傳統的工業化,而是新型工業化。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農業和整個農村社會經濟面貌,增加農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適應國內外市場多層次、多方面的消費需求,以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必將全方位、深層次引發工業和農業兩大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工業對農業的牽動作用和輻射范圍大大增強。在發展重點和主攻方向上,要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和畜牧業,促進農民就業,增加非農收入,使人民群眾在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二)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振興老工業基地與農村城市化的關系,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不僅是農業人口向城市的簡單遷居,而是幾億農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轉變,這種轉變必將帶來整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目前東北三省城市化水平已達50%左右,按照國際經驗正處于快速增長期。而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實施振興戰略特別是首先振興裝備制造業,為城市化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物質條件。振興東北制造業具有三大優勢,即大市場的優勢,勞動力素質高和成本低優勢,產業配套能力優勢。我們的平均工資成本僅為發達國家的1/30至1/40,也低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這些優勢是目前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同時具備的。巨大的市場吸引將使制造業產業鏈中的諸多環節,如裝配、零部件生產等具有規模效應,為不同規模、不同技術水平、不同經濟類型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創造了生存發展的條件。一旦這些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農村發展融合起來,并以小城鎮為載體,勢必為東北地區農村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空前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三)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振興老工業基地與農民市民化的關系,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促進和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大量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的供過于求一方面限制了勞動力價格上漲,從而有利于制造業比較優勢的持續保持;另一方面振興東北制造業有利于就業水平的提高。并且,制造業不僅可以造就大量的就業機會,其本身的發展對上游的林牧漁業、采掘資源業,以及下游的商貿、交通、通訊、金融、中介服務等第三產業具有強大的關聯帶動作用,從而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據有關預測,今后10至15年內,中國制造業將吸收4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由此推算,東北地區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發展區域,并考慮到工業加工產業鏈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可吸收新增勞動力的能力和規模將明顯高于這個比例。
三
統籌城鄉發展,振興老工業基地,解決“三農”問題,要嚴格遵循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的規律,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資源動員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決定性作用,把農村和城市作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和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一,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注重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關鍵在統籌,統籌的主體是黨和政府。各級黨委政府擔負著統籌的歷史責任,要把新的發展理念落在實處,用新的發展觀來謀劃改革,做到在統籌中發展,在發展中統籌。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權限和責任需要進一步明確。東北地區省和省之間、市和市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也要加強協調,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第二,實行傾斜的區域產業政策,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促進解決“三農”問題。東北地區既是國家的老工業基地,又是國家糧食主產區。東北經濟區的崛起,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對于增強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保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國家對糧食主產區要實行特別援助政策,在政策取向上重點向東北地區傾斜,通過財政、稅收、投資、分配、金融等政策措施,加強對農業、農村的支持,促進種糧農民增收,改善農村公共衛生、文化教育條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反哺農村和農業。支持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必須有國家產業政策的強力支撐,包括戰略產業振興扶持政策、產業結構轉換支持政策、企業改革改組促進政策、企業技術進步鼓勵政策、中小企業發展政策、資源型衰退產業援助政策等,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
第三,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就業渠道,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保障制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解決“三農”問題最突出、最要緊、最困難的也是就業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把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為衡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標準,統籌城鄉新增勞動力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民工進城就業。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建設,都要有利于擴大就業。在產業類型上,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在經濟類型上,注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資源利用上,注重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在就業方式上,注重靈活多樣,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突出制度創新,積極探索建立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擴大消費需求,刺激投資,增加就業。
第四,全方位擴大開放,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解決“三農”問題。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也給東北地區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振興老工業基地,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要以開放促進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擴大勞務輸出,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要在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和資源的同時,發展加工貿易,更多地吸納就業。在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同時,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改善投資環境,形成內外資企業平等競爭的局面,提高利用內資的能力;鼓勵企業為跨國公司提供配套、加強合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內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兩種資金的相互補充。
第五,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一體、相互推動的體制和機制,為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社會制度保證。建立城鄉統一、自由的價格制度,打破壟斷行業的壟斷定價,減少對部分農產品的保護定價,徹底消除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擴大城鄉商品流通,保護農民切身利益。建立城鄉統一的產權制度,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城鄉土地統一明晰到自然人和企業法人,按照與市民同樣的標準對農民的資金所有權進行保護,規范城鄉統一的勞動力、資本和土地市場,實現城鄉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和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和轉移,推進城市化進程,以城市繁榮帶動農村進步。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財稅金融制度,各項經濟政策向農村傾斜,加大國家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稅制,實現城鄉稅收義務平等,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作者系哈爾濱市委副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