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外貿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海關總署日前公布,今年前11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383.8億美元,進、出口雙雙突破5000億美元。這樣,商務部今年全年外貿總額突破1.1萬億美元的預測,即將成為現實。
這將是我國年進出口總額歷史上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不僅如此,我國進出口總額、出口額的世界排名均有望提升一位,達到第三位,而進口額也將保持在第三位。這也是我國貿
易排名首次躋身全球三甲之列。
回顧我國外貿發展的歷史,這個里程碑的出現讓人感慨萬千。我國建國初期,外貿發展幾乎是一片空白。1950年我國的進出口額只有11.3億美元;1973年我國的進出口額才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09.8億美元;剛剛改革開放的1978年,我國進出口額為206.4億美元;1988年突破1000億美元,為1027.8億美元;2001年突破5000億美元,為5096.5美元;2003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8512.1億美元,同比增長37.1%。
我國進出口額突破100億美元,用了26年;自100億美元上升到1000億美元,用了16年;從10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用了13年;而從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僅僅用了短短3年。用“突飛猛進”來形容毫不為過。這一里程碑來之不易,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結果。特別是近3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更與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入世貿組織后積極開放密不可分。然而我國外貿發展仍存在諸多不足,里程碑并不意味著我國已真正成為一個貿易強國。我國已成為貿易大國,但人均貿易額還不到850美元,遠低于世界人均近2400美元的水平。如果考慮到加工貿易占到我國進出口一半以上,那我國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就更加明顯,更遑論美國、日本等貿易強國。在貿易發展中,我國也存在著諸多內在不足:貿易增長方式相對粗放,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還比較少;出口產品層次偏低,不少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環節,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綜合實力強,能夠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企業等。也就是說,我們在看到外貿總額快速增長的同時,更要看到我國外貿人均數量的差距;在追求數量增長的同時,更不應忽略質量的提高。
分析今年的外貿進出口,至少有兩點問題值得我們重視。一是今年外貿進出口突破萬億美元,背后有多種因素在支撐。其中大部分是有利因素,但進口商品價格尤其是大宗初級產品價格出現較大上漲的因素不容忽視。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原油、成品油、鐵礦砂、銅材和鋼材進口均價分別上升了20.2%、12.6%、107.9%、40.8%和25.3%;糧食、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進口均價分別上升了7.2%、46.5%和19.4%。進口價格上漲,有國際市場上的客觀原因,也有我們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后者包括:進口時多頭對外,采購方式不合理,較少利用甚至不用國際通行的避險機制等。進口價格的不合理上漲,不僅浪費了外匯資源,對國內產業的發展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將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從我國貿易發展環境看,外貿環境趨緊,貿易摩擦問題越來越突出。目前,中國已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貿易摩擦數量居高不下,摩擦的形勢日趨多樣化。2004年前三季度,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46起,涉案金額11.1億美元。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首次遭遇反補貼調查,而且保障措施涉案金額成倍增長。美國關于進口產品侵權的337調查,有7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涉案產品品種和金額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花樣翻新,勞工標準問題已成為導致貿易摩擦的原因之一。從目前的趨勢看,2005年國際貿易保護有可能更為嚴重,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限制措施將繼續增加。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后,中國紡織品出口遇到的摩擦可能進一步增加。實事求是地說,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但在如何弱化乃至消除誘發貿易摩擦發生的根源方面,我們無論在認識上還是在具體措施上,仍存在諸多不足。
背景鏈接 《2004外貿大事記》
主持人點評 《外貿發展模式要走高效之路》
作者:王小波 主持人 臧傳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