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油這些能源項目,還有交通項目,前期工作要抓緊,晚了不行。能源不夠,不僅是‘六五’期間的問題,也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問題。”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早在1982年就向我們發出的告誡之聲。
沒人想到,這個“相當長時間的問題”在22年后的今天表現得如此突出——2004年顯然已成為中國煤電油運最為緊張的一年;而且有專家預測說,到2005年甚至更長時間里,煤
電油運的制約“瓶頸”仍將難以消除。
據統計,我國煤炭產量在連續兩年以超過10%的速度遞增后,2004年原煤產量將達到19億噸。可盡管如此,來自用煤大戶——電力、冶金等企業“煤荒”的呼聲仍然不絕于耳。進入下半年以來,發生自河南、陜西等幾次特大煤礦爆炸事故和隨之實施的大面積的停產整頓,讓本來已十分緊張的煤炭供應市場雪上加霜。
“中國歷經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為嚴峻的缺電局面。”這是國家電網公司一位領導對2004年電力短缺狀況的總體評述。2004年全國發電量較上年增長15%,但依然有24個省級電網先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
受國際石油市場強烈震蕩、特別是油價大幅攀升的影響,國內油品市場供應一度出現令人緊張的短缺現象。據統計,2004年前10個月,中國生產原油1.45億噸,同比增長2.9%;原油進口量8580萬噸,增長36.2%;同時,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煉油裝置負荷率接近100%。新增部分基本上靠進口解決。
2004年前三季度,中國鐵路貨物發送量為16.13億噸,同比增加1.33億噸,增長9%,其中煤炭運量7.4億噸,同比增加8765萬噸,增長12.7%。日均裝車突破10萬車,但對貨運需求的滿足率仍只有三分之一。請車滿足率由去年同期的52%下降到35%左右。鐵路部門已將主要運力投入到煤炭、石油、化肥等重點物資運輸,沿海港口出現多年未有的壓船壓港現象。
顯然,燃煤之急、缺電之虞、少油之憂、運輸之困,合之而成的能源交通之緊張已成為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制約瓶頸。那么2005年這種制約將會怎樣?煤電油運依然如此緊張嗎?
“這首先要看國家宏觀調控效果如何。”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市場分析預測課題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從電力角度看,造成能源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年來高耗能產業發展太猛,中國甚至有可能成為世界高耗能產業轉移中心。國家必須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用市場化手段遏制高耗能產業的無序發展。他說,如果宏觀調控效作用顯現,2005年全國電力供需緊張形勢將得到較大緩解。
“缺電背后缺煤。”這是來自許多發電企業的一致的說法。然而,《經濟參考報》近日派出記者赴山西大同等地煤炭市場了解情況發現,這些地方煤炭堆積如山,原來短缺的不是煤炭,而是運力。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副局長吳吟也認為,總體而言我國煤炭供給和需求基本均衡;但由于交通瓶頸的存在,我國局部地區供求關系出現了失衡。
“交通瓶頸的存在,客觀上促成了今年以來煤炭價格的上漲,而且使煤炭價格上漲帶來的較大部分收益流入了交通動輸環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濮洪九舉例說,比如山西大同運到浙江電廠煤炭價格,今年6月份計劃內煤炭出礦價格每噸169.20元,而實際到港價高達每噸373.90元。其中,流通費用204.70元,占煤炭到港價格的55.75%。而且這個價格還不包括用戶提貨費用,如果是計劃外煤炭運輸的價格會更高。由此而言,在新的一年到來時,我們尋求“煤電之爭”破解之法,如果多從“運”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許會多一種答案。
再說油。油品市場的緊張和煤一樣,從根本上講也不是因為供應鏈出現問題,從國際市場上看石油供求一直保持了平衡。分析人士認為,2004年紐約原油期貨價格之所以突破55美元/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投機商們興風作浪。在美國布什大選獲勝后,部分資金將從石油市場轉向股市,油價“泡沫”的形成機制將被削弱;同時有跡象顯示美國和世界經濟增長正在放慢,這一切都將有助于舒緩油市供需矛盾。也就是說,2005年油價可能依然在高位運行,油價上漲的壓力有望緩解。
背景鏈接 《2004煤電油運大事記 》
主持人點評 《都是壟斷惹的禍》
作者:李新民 主持人 王一娟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