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大國的發展不能繞開重化工的道路,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日前,經濟學家厲以寧在北京大學的一個學術論壇上明確表示,重型化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
這是對另一位大牌經濟學家吳敬璉的直接回應。十幾天前,吳敬璉剛剛在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網站上發表長文,警告中國經濟的片面重型化有危險。
這是一次相隔十余天的觀點爭鋒,有趣的是,厲以寧首先便強調,自己的觀點和吳敬璉不存在沖突。
吳敬璉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已出現片面重型化苗頭,而重型化的快跑將使中國遭遇能源危機。
厲以寧就此表示:“吳敬璉反對片面重型化,我是同意的。但是重化工的發展階段也確實存在。”
事實上,在過去一年中,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型化趨向明顯。住宅、汽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熱發展,引起鋼鐵、有色金屬、建材機械、化工行業的高速跟進,最終帶來了電力、煤炭、石油等資源的供應緊張。
同時,對此的學術爭論也日漸激烈。一部分學者堅持“霍夫曼理論”,主張重工業發展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有長期的刺激作用;另一部分學者則對大量的能源消耗感到憂慮,認為中國不必重復西方國家的老路,應當跳過重工業的發展階段。
中國能否繞開重型化道路?厲以寧作出總結,“在借鑒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的時候,小國可以跳過重化工發展階段直接以發展新興技術為主,但是大國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工業基礎,因此重化工階段不可逾越。”
這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爭論的延續或總結。略一解讀便能發現,厲以寧的觀點潛藏玄機,與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傳出的經濟發展思路暗合。
厲以寧說,作為大國的中國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工業基礎,這正是國家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潛臺詞”。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此前解讀“穩健財政政策”時指出,中央財政和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將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支持力度。
《市場報》 (2004年12月21日 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