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溫州的主要經濟指標落后于浙江平均水平,其GDP增速一度落到全省倒數第一———造成溫州模式出現衰落跡象的主要原因竟是:民間游資太多。
人行溫州中心支行日前完成的“溫州民間資本的發展與引導研究”報告披露,當前該市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產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社會資金外流等問題,可歸結為民資自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物,主要表現為:民資作為資本要素在投融資機制和資金運用效率方面
開始出現缺陷。
在匡算出溫州民資的基本規模后(詳見早報12月17日B2版),人行溫州中心支行課題組進而對民資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和效率進行了比較分析。考慮到國有資本在一般公共產品生產經營上的低效率,報告選取了外商資本作為對比的參照物,具體參照城市是跨國投資比較集中的蘇州。
在生產總值增長方面,1994年~1997年,溫州的增幅高于蘇州,1998年~2001年兩市基本持平,但最近兩年,溫州與蘇州的差距開始拉大———2002年,前者為13.1%,后者為14.5%;2003年分別是14.8%和18%。報告認為,溫州10年的平均增幅雖高于蘇州,但趨勢上后者表現出了更強的增長潛力。
在經濟結構上,2000年~2003年,蘇州第一產業比例由5.9%下降到2.8%,溫州由6.6%下降為4.7%。細究制造業產業結構可發現:蘇州在原有的紡織、輕工工藝等產業基礎上,培育了IT、機電、生物醫藥、精細化工、家電和新材料等6大支柱產業,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制造業城市,且40%為高新技術產業。而溫州支柱產業仍停留在鞋革、服裝、工業電器、塑料制品、印刷等傳統產業上。
一方面民資滾雪球般擴容,另一方面溫州經濟增長卻失去以往的強勁動力。
報告對此作了詳細分析:從企業資金形成機制看,溫州經營性民間資本的集聚、形成主要還是依靠傳統方式,而非通過資本市場,這不僅限制了資本量的跨越式擴張,也影響了資本運作的效率;從社會資金存在形式看,大量民資處于分散狀態,而政府沒有足夠建設性財源,也沒有信托、投資基金等合適的融資工具,一些基建項目籌資因此力不從心;從資金運用效率看,溫州民資對當地經濟增長的作用正趨向低效化。
報告還對溫州大量游資充斥房地產和外匯市場做了簡要評價,認為“這種資本運作方式對于改善投資環境、提升產業層次、提高要素生產率則不是很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