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漲價盡顯定價機制之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9日 11:15 中國經營報 | |||||||||
    年終歲末,中國石油界的壞消息接踵而至。     首先是國際油價進入震蕩期,目前有關專家的基本判斷是,2005年國際油價將繼續在40~50美元區間游走。其次是俄羅斯落子安納線,這意味著幾年來游說俄羅斯為中國大慶油田供油的努力付諸東流,中國需要花費更大的成本獲取原油資源。而11月底中航油因大量做空原油期貨導致巨虧5.5億美元的事件,則進一步引發了業界對國內一直處
    現實的矛頭直指中國目前的石油流通體制,石油業壟斷格局將加快進入變革的前夜。     第四次漲價猜測     2004年度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已經三次上調。而11月初,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相繼再次提高成品油出廠價的舉動,引發了今年成品油零售市場第四次漲價的市場猜測。 中國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此前表示,不可能無限度容忍在原油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成品油價格卻維持不變的狀況。然而他們無法改變什么,調價的決定權在發改委手中。     發改委發布了不調價聲明,并針對各地變相漲價的情況開展了大規模的價格檢查。進入12月以來,紐約石油期價急挫20%,輕質原油價格迅速回落到41~43美元附近。在國際油價下跌和國內油價大檢查的雙重作用下,始于9、10月份的國內油品“搶購潮”才開始消退。然而,這一過程對石油上下游企業所帶來的沖擊,遠不止損失利潤這么簡單。     由于缺少石油價格劇烈波動沖擊的緩沖器,在發改委有權決定成品油零售價格的前提下,兩大石油壟斷系統只能通過對內部生產和銷售部門利益的調整和分配,來減輕國際原油價格對下游行業和終端消費者的影響!斑@種對國際價格被動的接受和調整,以及對行政手段依賴的格局,一方面很容易令決策發生判斷失誤,另一方面也是國內石油壟斷企業無法成為真正市場主體的癥結所在!币晃徊辉竿嘎缎彰氖蛯<覍τ浾哒f。     牽一發而動全身     對于油價的判斷不僅是國內石油巨頭應該算清楚的成本收益賬,更是整個國家能源安全和戰略考慮的一個重要棋子。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估算,國際原油價格(布倫特原油價格)每上漲1美元/桶,中國的GDP將損失0.06%;即使按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的說法,這個數字也是0.05個百分點。     不過,專家認為,GDP的影響只是發展速度問題,油價高企帶給中國經濟更多的是通脹的壓力。根據方正證券研究所的資料顯示,中國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對原油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2.65億噸、3.12億噸和3.79億噸,其中進口比例將逐步增加,分別為35.8%、43.9%和51.2%。絕對數量的增加不但影響GDP發展速度本身,而更重要的是可能帶來的通脹給百姓生活和經濟發展質量帶來的負面影響。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認為,石油價格變動可通過三個主要途徑影響中國的物價變化并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首先,石油價格直接推動中國物價上漲,這是輸入性通貨膨脹因素;其次,因石油進口價格提高,中國生產環節成本隨之提高,產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第三,物價上漲帶動工資、利率、租金等上漲,生產成本提高,引發產品價格全面上漲。     “現在看來,油價不是單純的能源的問題了,它已經變成了一個戰略能源!眹野l改委能源研究所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破解定價死結     事實上,對油價最有決定權的還是國家發改委,它有權決定汽、柴油出廠的價格。而為了經濟長期發展和社會安定,國家發改委和物價部門要審定石油價格上漲的幅度,這使得國內油價的變化通常滯后于國際油價兩三個月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國際油價發生的任何變化,都能讓政府定價部門和相關企業陷入左右為難的尷尬境地。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屢屢出現的油荒警報便是這一困境的真實寫照。以中石化為例,從8月到現在幾個月過去,國際油價每桶上漲了10多美元,由于國家對國內零售價格嚴格控制不能上漲,中石化煉制進口原油的各個煉廠都出現了進價低于銷價的倒掛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得越多,賠得就越多;賣得越多,今年的利潤指標就完成得越少。而利潤指標是中石化考核其下屬企業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從制度安排來看,煉油企業不積極生產,職工不積極售油,是很正常的企業行為。     而對于政府定價部門來說,不漲價的政策一方面不符合國家原來確定的油價定價機制,對企業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看似滿足了消費者的愿望,但市場油荒加劇最終無油可供,消費者受到的損失反而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