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短缺中的臥薪嘗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9日 11:00 中國經營報 | |||||||||
    2004年,能源問題突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從石油漲價到電力短缺,從頻發的礦難到歷久彌新的煤電之爭,一些以往普通讀者并不熟悉的話題,卻在今年日益濃重的能源短缺的氛圍中,強烈刺激著人們的視聽神經。     歷史時常驚人地相似。上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后,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眾也是從媒體宣傳中,第一次意識到石油短缺的嚴重后果。也就是從那時起,今天為西
    今天的中國同樣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危機”,與30年前的那場危機不同的是,除石油之外,中國的電力、煤炭等基礎性能源供應,全面告急。甚至有人預言,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斷。     這絕非危言聳聽。2004年,能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石油方面,預計全年進口石油達1.2億噸,進口依存度接近50%。在下半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三個月中,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的外匯損失就高達3億美元。電力方面,今夏拉閘限電省份增至24個,僅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的最大電力缺口就達2983萬千瓦。預計全年因電力短缺降低GDP增速0.5個百分點。煤炭方面,雖然全年預計原煤產量突破18億噸,但由于運輸、價格等體制原因,全國范圍內電廠的平均庫存煤仍不足15天的警戒線。     然而,仔細分析中國的能源短缺形勢,不難發現,除石油短缺之外,中國的電力與煤炭短缺,都不屬于絕對數量不足的“硬短缺”,在體制羈絆之下,它們潛藏著巨大的增產能力。即便是絕對缺乏的石油資源,中國不完善的寡頭壟斷體制,也嚴重壓抑著國人改變短缺現狀的努力。     可喜的是,即將過去的2004年,中國始終在改變能源短缺的道路上向前邁進著。而這種邁進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僅僅是簡單經濟層面的改良,制度創新正在引導中國的能源產業向短缺開戰。     石油方面,12月11日,成品油零售領域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三周年之際全面開放。隨著這一天的到來,長期為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壟斷的成品油零售環節,在理論上可以允許包括國際、民營在內的各種資本介入。而一個“百舸爭流”的自由競爭市場的建立,是解決石油短缺的重要途徑之一。     電力方面,電力體制改革雖然在愈演愈烈的“電荒”面前難見成效,但由其方案所奠定的電力市場競爭格局,卻客觀上為緩解今年的“電荒”貢獻了力量。隨著五大發電集團競相圈地建火電,電力供不應求的矛盾,將在未來兩年內逐漸緩解。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識之士對于火電建設盲目上馬將導致新一輪電力過剩的批評,也始終貫穿著2004年。     煤炭方面,2004年的改革呼聲此起彼伏。而幾乎所有關于煤炭的棘手問題都圍繞著“煤炭價格”這個亙古不變的核心。中國不缺煤,因此中國的煤炭價格長期低迷。2004年,伴隨“電荒”,煤價大幅上揚。而煤價的上揚,反而又刺激了發電用煤的進一步緊張。同時,本不充足的鐵路運力,愈加捉襟見肘。更令人扼腕的是,挖煤的人并未因高昂的煤價而富有,相反,在散、小、亂的中國煤炭生產格局中,煤價的上漲與頻發的礦難,形成可怕的正比關系。于是,人們期待2004年關于煤炭價格的改革走上正軌,但遺憾的是,國務院原則上通過的“煤電價格聯動”方案與力求創新的全國煤炭訂貨會,都沒有帶來太多的喜悅。     但無論如何,能源體制的改革已經開始,我們只是期待它的進程能夠快一些,再快一些。     體制改革啟動之外,2004年也是能源短缺應對措施出臺最多的一年。開源方面,中哈石油管道的奠基,一掃中國在“安大線”上功敗垂成的陰霾。而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的開工建設,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節流方面,國家除大力倡導建立節約型社會之外,替代能源及分布式能源,也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為產業界所關注,走下“象牙塔”的它們,將撐起未來中國“新能源”的脊梁。     讓我們記住2004年,一個令中國人再次感受能源短缺之苦的奮起之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