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變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要從過去以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外延發展為主導方式和以重工業為中心,忽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非均衡發展模式,逐步轉向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以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態需要為目的和以內涵發展為主導方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相對平衡的發展模式。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們著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要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爭取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仍然比較落后,為了縮小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爭取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仍然是必要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等于不要經濟增長速度,而是要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把速度與效益有機地統一起來。
第二,要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實現工業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命題是實現工業化,中國也不例外。戰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之所以步履艱難和屢屢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脫離農業的發展來片面發展工業。因此,工業化絕不應該僅局限于工業部門,而應該涵蓋整個國民經濟。具體來說,工業化至少應該包括工業和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那種忽視農業或靠犧牲農業來發展工業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踐證明在中國是完全行不通的。
第三,要在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三重的,一方面是要完成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另一方面是要完成以產業結構高度化為主要內容的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再一方面是要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優化。中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還是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都是建立在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的基礎上。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就要對原有的產業進行技術改造,實行技術革新;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就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因此,只有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才能實現經濟的現代化。
第四,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人類在追求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會造成自然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已經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運用造成了危害,因此,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中國的生態平衡和資源保持狀況已不容樂觀,如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必然造成進一步的惡化,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顯然,中國經濟的發展決不能以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以及對土地的掠奪性經營和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破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系統,而是要在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生態環境優化,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總之,樹立科學發展觀,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共同發展;要實現生產增長、生活提高、生態改善的全面發展。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應選擇的模式。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