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改革期待更大突破 05年更待厚積薄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7日 02:07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國際金融報記者 尤越 發自北京
2003年12月,標準普爾的評價讓中國金融界發出了“中國銀行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感
“銀行業尤其是國有銀行,仍然存在著效率低、盈利水平差、資產質量低下的突出問題。”標準普爾對中國內地銀行的評級結果明確顯示出本土銀行與外資銀行的顯著差距。 2004年1月6日,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對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各注資了225億美元、共計450億美元的外匯資本金的消息公布。由此,也拉開了國有銀行改革進入實質性變革的帷幕。 人們將2004年的國有銀行改革比喻為“箭在弦上”,2004年注定成為了“厚積”的一年,這一年,正像人們期待中的那樣,國有銀行改革的步伐從沒有像這一年那樣步履迅速而穩健。 2004年12月,同樣是標準普爾傳出的消息,無疑讓人們嚴峻而緊張的面容得以舒展———標準普爾評級服務機構日前公布,對中國銀行業的前景持正面態度。 “盡管整個系統仍然面臨著一些重大挑戰,但最近中國政府所采取的行動意味著銀行業改革正在向前推進。”標準普爾信用分析師曾怡景這樣認為。 2004年7月,在進行大規模注資和處理大量不良貸款,提高償付能力之后,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的中國銀行(BOC,評級為BBB-/穩定/A-3)和中國建設銀行(CCB,評級為BBB-/穩定/A-3)的評級均調高至投資級。當然,標準普爾也指出,目前主要問題在于這兩家銀行是否能夠在資產增長的同時,保持其償付能力和盈利能力,并建立各自的資本金基礎。 標準普爾在一份題為“2005年中國銀行業展望”的報告中認為,盡管整個銀行業仍然具有資產質量差、盈利能力低、資本化程度不足的特征,但來自政府的直接和間接資本注入以及銀行自身不斷進行的改革嘗試都幫助改善了該行業的財務狀況。該報告還指出,監管機構不斷加強行業監管的努力正慢慢地引導該行業走向規范,假以時日,這些努力很可能會給該行業建立一個堅實的基礎。 事實是最好的證明,兩年標準普爾報告的對比,讓我們從時點上的進步看到了這一年來“艱苦”努力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厚積薄發”,在2004年這一年的“積累”中我們終于可以輕松地一笑,但隨著2004年12月1日,北京等五個城市對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對公業務的開放,以及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2006年底開始中國將全面開放銀行業的時間表步步的逼近,形勢依舊嚴峻。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曾說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將分三步來實施:一是消化歷史包袱(處置不良資產,提高資本充足率),進行財務重組;二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三是創造條件公開上市,最終接受市場檢驗。 2005年,是否可以“薄發”?將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量的積累能否達到質的突破,讓我們從“三步走”的進展中窺探一二,揣度未來。 第一步———消化歷史包袱: 有可喜進步但仍需邁進 兩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試點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進展:資本金加大,不良貸款削減 首先,國家注入大量外匯資本金。2003年底,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獲得國家外匯儲備的225億美元注入其資本金,由此吹響了國有股份制改革進入攻堅戰的號角。 前不久有消息稱,中國工商銀行也即將拉開股改的序幕。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表示:“財政部一定會注資中國工商銀行,具體的方案已經成型。”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亦稱,工行目前正在為政府注資進行積極籌備,但仍在等待政府的最后批準。工行股改即將啟動,表明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 其次,發行人民幣次級債券。為進一步補充附屬資本,優化資本結構,提高資本充足率,中國銀行于7月7日和10月22日成功發行了兩期人民幣次級債券,投資者認購踴躍。第一期在募滿100億元招標量的基礎上,為滿足市場投資需求,又追加發行了40.7億元。第二期次級債在計劃發行80億元的基礎上,又追加發行40億元。 中國建設銀行也于今年7月和9月分別發行了150億元的第一期次級債券和83億元的第二期次級債券。12月14日,建行又宣布將于12月21日至22日發行“2004-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債券第3期”,目標發行額100億元,用于補充建設銀行的附屬資本,繼續提高資本充足率。 再次,降低不良貸款。2004年6月底,通過競標,信達公司取得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2787億元不良貸款處理權,成為2787億可疑類貸款一級批發商。信達公司將采取分包的方式將2787億元不良貸款批發給其他資產公司及國內外的投資者,全部資產包公開招標工作將在2005年末前完成。 現狀:接近國際先進銀行平 均水平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今年11月28日說,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國有商業銀行所進行的主要財務重組工作基本結束。目前這兩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等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試點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唐雙寧說,在近一年的時間里,這兩家試點銀行按照統一部署,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已累計核銷損失類貸款1993億元,處置可疑類貸款2787億元;正式啟動次級債的發行工作。中國銀行已發行次級債260.7億元,中國建設銀行發行次級債233億元,增強了資本金實力。 今年以來,中國銀行系統在進一步降低銀行金融風險方面又采取了新的措施,其中包括10月份引進的鼓勵海外資本購買國內銀行壞賬的新政策。這項措施使四大國有銀行中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壞賬風險大為減輕。標準普爾預計,今后兩年中國銀行系統的壞賬率會緩慢但穩步下降。 難點:降低不良仍需深入 今年11月初,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受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清理和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良貸款出現反彈,抓降工作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他還強調嚴禁在降低不良貸款工作中的弄虛作假行為。 中國銀監會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末,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近17000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3.37%,余額和比率與年初相比繼續呈現“雙降”。然而,銀監會也表示,考慮到在今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土地項目清理后,一些撤銷和停緩建設項目的貸款會形成一批新增不良貸款,實現全年不良貸款“雙降”工作難度將加大。 據標準普爾估計,中國銀行業平均不良貸款率下降到5%的水平,還需要少則10年、多則20年的時間。而用于清理不良資產的成本可能大大超過中國2002年1.3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40%(約5000億美元)。因而,要實現降低不良貸款率的目標,肯定需要某種形式的政府干預:或者通過注入更多新資金,或者進一步向資產管理公司轉移不良貸款。 2005年依舊是解決不良貸款問題關鍵的一年,有待突破的一年。 第二步———公司治理結構: 明確確立仍待完善 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改革真正要取得成功,僅有注資是不夠的,關鍵還在于加強內部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進展:兩家試點銀行正式轉型 2004年8月26日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正式掛牌。2004年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這標志著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銀行已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造成為股份制商業銀行,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相對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已開始運作,公司治理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開始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兩家試點銀行正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要求全面推進有關改革,兩家銀行均已根據國際慣例設立了股份公司內設組織機構,引入部分國際知名銀行家作為獨立董事,并積極著手面向全球招聘專業化高級管理人員;依據國際銀行業的先進做法對戰略規劃、風險管理、人事激勵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諸如,在積極探索市場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方面有嶄新變化。2004年4月,中國建設銀行人事激勵約束機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先后有近4400名管理人員通過競爭走上新的工作崗位,1100多人落選或被解聘;38個一級分行行長和總行部門總經理全部由任命制改為聘任制。 中國銀行也已經對近25萬名員工進行重組,要求幾乎所有管理人員和普通員工重新申請職位。據了解,這次人員重組將在2005年第三季度之前完成,其主要目的就是為海外上市和向外國投資者出售股份掃清道路。中國銀行人力資源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中,改革的核心包括三個方面:取消行政級別、“鐵飯碗”和任命制。中國銀行將相應建立管理、專業和操作三個系列的崗位;建立崗位工資,以崗定薪、崗變薪變;實行聘任制,可以雙向選擇,也可以公開招聘。 中行和建行還在調整部分機構和業務流程,加快戰略投資者和股改財務顧問選聘工作以及加大財務會計和資產審計工作力度等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 現狀:正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今年11月28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正在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以提高自身水平,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此前,匯豐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和瑞士銀行等眾多外資機構均有意參股中國銀行。而建設銀行也招來了“多個繡球”,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和瑞士銀行都有意競標。 難點:法人治理結構待完善 近期有專家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改革和運行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當前,對正深化改革的試點銀行而言,當務之急是不斷完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機構設置和職能界限,建立符合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的組織機構框架和運行規則。將主要精力放在加快完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機制,強化資本約束,建立以利潤增長和資產安全為核心的長效運營機制上,經營管理要適應經濟周期的變化,建立規范的風險監控和預警制度。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說,兩家試點銀行股份制改革真正要取得成功,僅有注資是不夠的,關鍵還在于加強內部管理,轉變經營機制,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根據入世承諾,到2006年中國將全面開放銀行業。在銀行業市場全面開放之前,如果不能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競爭力,如果不能通過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從根本上轉換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機制,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其后果不僅是國有商業銀行將受到巨大沖擊,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都將會受到影響。 中國工商銀行未被列入股份制改革試點。但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多次表示,公司治理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比上市更加緊迫,因為如果管理老是出問題,風險得不到有效控制,這樣即使成功上市也將每日問題纏身。在這個務實態度的指引下,一些務實的舉措也不斷出臺。由普華永道公司提供咨詢的《中國工商銀行內部評級法工程整體規劃項目》報告已經通過了工商銀行組織的驗收。這份報告長達2400頁,對工商銀行未來8年公司治理機制和全面風險管理改革進行了整體規劃并逐年設計了實施路線圖,從而使工商銀行先前提出的建立一套現代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目標輪廓變得清晰起來。 公司治理結構是銀行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決定銀行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在眾多銀行行長和專家學者共同發出的聲音下,2005年,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問題必然成為人們分外關注和觀望的問題,因為,它不僅是基礎,而且是方向。 第三步———上市: 不是目的蓄勢待發 從不良資產削減、資本充足率提升到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完善,以及爭取時機上市,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國有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各大行緊鑼密鼓的準備似乎都在昭示著“上市”的鐘聲即將敲響,針對備受關注的各大行上市時間問題,中行建行以及工行、農行都曾訂立了時間表。但是唐雙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的緊迫性要求我們有一個大的改革時間表,但上市沒有時間表。上市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通過上市對現有運行機制和股權結構進行徹底的改造,并接受資本市場的外部監督和市場檢驗。進行上市進度比賽沒有意義,片面追求上市的進度,就會影響上市的質量,最終欲速則不達。 盡管如此,有了前兩步基礎性的鋪墊,這處于“第三步”也是關鍵一步的“上市”問題,將仍舊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隨著國家各項監管法律法規政策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開放環境下國有銀行競爭意識的不斷增強,國有銀行改革的步伐也將不斷加快和調整。相信人們對國有銀行改革會感受到更加深入和寬泛的變化。 從不良資產削減、資本充足率提升到公司治理結構的建立完善,以及爭取時機上市,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國有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在外資銀行強勢的競爭力下我們能夠盡快地強身健體日益壯大。 提高競爭力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國有銀行面臨的挑戰還很多,近期,對于中國的銀行與外資銀行即將進行的這場“奧運比賽”央行就提出了四個建議。 央行營業管理部的報告說,國有商業銀行除治理結構缺陷之外,需解決四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創新能力。但相比而言,中資銀行的創新產品并不比外資銀行更少。央行報告中說,產品創新數量和創新速度上,中資銀行甚至超過外資銀行,但質量卻無法相比。報告的說法是,“缺乏創新后的品牌建設和保護,在金融產品不斷更新的同時,收益率高而生命力強的產品寥寥無幾”。報告批評說,中資銀行缺乏對相關部門激勵機制的合理配置,影響了創新的能力。 第二個問題,業務拓展能力。業務拓展能力受限為國有銀行另一大缺陷,報告將其歸咎為“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細分市場和目標客戶高度趨同”。 第三個問題,定價能力。業務拓展能力由于存貸款利率的管制,中資銀行一直缺乏對產品的定價能力,無法單項核算產品的成本和收益,這在央行報告中亦被提及。這項問題的解決當然有賴于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但能力培養卻必須事先進行。央行研究局一位官員說,銀行定價系統涉及風險評估、信息技術水平、會計核算制度以及組織機構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需要商業銀行及早研究,“不能一味等待”。 第四個問題,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嚴重依賴存貸差。在北京市場,國有商業銀行里,中間業務最強的是工商銀行,但其比重也只有8%,這和外資銀行40.7%的平均水平相形見絀。 可見,四大國有銀行要提高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水平,需要進行不小的努力。 對于國有銀行改革,2004年,是有準備的一年,2005年,是時刻準備著的一年,在“厚積”的“資本”之上,能否繼續穩固發展并尋求突破,能否在國內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能否在“涅槃”中展翅高飛,將是每個人的期待。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2月17日 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