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乳業發展十分紅火,“奶業興農”、“奶業興市”、“中國乳都”等口號和概念層出不窮。發展乳業,各地積極性甚高,我國乳業發展勢頭不可低估。但令人不解的是,我國乳業的效益即沒體現在原奶生產上,也未體現在乳品加工上。
記者在我國奶牛養殖的優勢地區內蒙古、河北、黑龍江、寧夏等地采訪中發現,今年以來,隨著奶牛和飼料價格大幅度上漲,我國奶牛養殖業比較效益降低。內蒙古自治區是
我國目前飼養奶牛和牛奶產量最多的地區,然而,由于牛價和飼料價格上漲,現在農民養牛相對利潤呈下降趨勢。目前,全區奶牛價格與前幾年相比,已翻了一至兩倍,飼料價格也比去年漲了20%,致使奶牛養殖的效益比去年平均降低了一兩千元,有的地區甚至下降了三四千元。
我國另一奶業大省河北省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賈樹剛告訴記者,一頭奶牛的有效產奶期在6年左右,6年產下6頭犢,其中母犢和公犢基本各占一半。按現在每頭奶牛年產3噸奶,每噸奶價1750元計算,扣除飼料費用,每頭奶牛每年收入也就是3000元左右,6年的奶資收入基本上相當于買牛的投入,所剩利潤也就是牛犢錢。
由于奶牛養殖的比較效益大幅下降,一些地區出現了奶農賣牛的現象。記者近日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郊區采訪,發現這里有不少養牛戶由于飼料漲價、牛奶不漲價、飼養成本加大、養牛效益下降,不得已賣奶牛,致使近年剛剛發展起來的養牛業出現萎縮跡象。據奶農們反映,去年一頭奶牛能掙三四千元,現在也就掙一兩千元。
奶農養牛沒掙上錢,乳業的效益是不是體現在乳品加工企業上了呢?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代云告訴記者:“并非如此。現在,一些乳品企業壓根兒掙不了錢,但硬撐著。”
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2003年,在全國1600多家乳品加工企業中,有27.5%的企業虧損,虧損額達5.1億元,同比增長66%,遠高于46%的行業增長率。而今年上半年,北京、河北、遼寧、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新疆等15個省、市、區乳品加工企業利潤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全行業中只有不到1/4的企業贏利。
我國乳業原奶生產和加工企業兩頭不見利,那么我國乳業到底富了誰?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說:“富了流通環節。”據中國奶業協會統計,目前,我國乳品企業投入促銷的資金占產值的30%以上,而利潤僅占產值的2%左右。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產業化辦公室劉永明處長講,現在,一個收300頭奶牛牛奶的收奶站,年收入在100萬元左右。
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乳業兩頭不見利呢?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會長宋昆崗、中國奶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懷寶、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河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賈樹剛、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牛根生等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一、奶業生產力水平低,成本高。我國奶業生產方式落后,奶牛單產水平低,是造成養牛效益降低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共有奶牛800多萬頭,其中高產奶牛僅為200多萬頭,而全國奶牛平均單產僅為每年3噸左右,與奶牛高產國家相比明顯偏低。此外,我國奶業生產組織化程度過低,生產規模過小,過于分散,沒形成規模效益。
二、乳品生產、銷售嚴重同質化。目前,我國乳品企業主打產品主要是奶粉和液態奶,而乳品深加工產品如干酪、黃油等很少。乳產品生產、銷售的嚴重同質化,引發了慘烈的降價銷售,導致乳品企業利潤率下滑。近年來,各地乳品價格大戰不斷上演,使乳品加工企業元氣大傷,大大削弱了企業的發展后勁。
三、奶業生產、加工、流通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目前,我國奶業利益分配主要體現在流通環節,原料奶生產、加工環節獲利較少;而我國對奶業的補貼恰恰也在流通環節,這就造成了奶業生產企業銷售成本太大,利潤空間較少,無力提高奶價,也難以保障奶農的利益。
針對上述情況,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不僅會影響到奶牛的養殖效益和乳品加工企業的效益,還會影響到我國整個奶業的發展。為此,有關專家提出,我國奶業發展的當務之急首先是提高奶業生產力水平,引進、培養、擴大優良品種群體,改善飼料結構,提高奶牛單產水平,努力降低成本。其次是規范乳品市場競爭秩序,支持企業提高乳品深加工能力,不斷開發出符合各層次、各種類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第三是盡快培育起奶業消費市場,各大乳品企業應把乳品營銷網絡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延伸。同時,啟動奶業風險基金,用于對奶農和加工企業提供風險支助。
作者:丁鉻 姚曉娜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