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集團優勢 提高內蒙古自治區企業集團綜合能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12: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 |||||||||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產權關系為紐帶、以母子關系為主體的企業集團得到迅速發展。我區越來越多的企業與企業集團在關注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的基礎上,開始重視競爭與發展能力的培育。通過對我區企業集團發展現狀的分析與對比,從中找出內蒙古自治區企業集團的主要差距,并就如何發揮集團優勢,提高企業集團的綜合能力,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我區企業集團發展的基本特點及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始終把發展企業集團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舉措,實施“抓大放小”戰略,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集團。經過多年的努力,內蒙古自治區企業集團組建與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經濟集中度、支撐經濟增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多元化經營格局初具規模,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多元化經營是企業集團開拓市場,向多經營領域擴張的有效途徑,也是適應市場競爭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來,我區企業集團在多種經營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方式逐步趨于靈活多樣化。據統計,我區絕大多數企業集團圍繞本區、本地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投資項目也逐步擴展到除工業以外的房地產、建筑、商貿等產業,形成了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的發展格局,有的還把觸角延伸到沿海及其他城市或國外,在外設辦事處、經銷點或者投資辦廠,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目前,我區58戶企業集團中,從事工業為主的有42戶,占全區企業集團總數的72.4%,所占比例居各行業之首;其次為從事批零貿易餐飲業,為9戶,占15.5%;此外,還有其他7戶。58戶企業集團共擁有母子公司545個,其中工業企業241個,建筑業35個,批發零售餐飲貿易160個,房地產業23個運輸郵電業12個,農林牧漁業38個,其他36個。企業知名度不斷提高,生產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大企業特別是企業集團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中,已逐步成為我區經濟生活中的骨干與中堅,帶動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近幾年,在國家大力加強基礎建設、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準政策的帶動下,我區開始出現了運輸郵電業、建筑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房地產業等有高增長特征的行業集團,對我區經濟發展的總體帶動作用比較突出;一些具有“朝陽”產品產業的企業集團增長較快,如乳制品、羊絨制品等,它們共同帶動了全區經濟的高速增長。2003年,全區企業集團中,工業集團個數僅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5%,但其經濟總量所占比重卻很大。以工業為主營行業的企業集團其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1431.7億元、687.4億元和27.2億元,分別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8.7%、50.6%和41.9%。企業集團在國民經濟關鍵行業的地位不斷得到加強。     2.企業集團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改善     近幾年來,我區企業集團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進行低成本擴張,平均規模和最大規模均有明顯的擴大。全區企業集團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分別從1998年的884.8億元和308.6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1630.9億元和749.1億元,平均每年分別增長16.7%和28.5%。其中最大企業的資產規模由1998年的254.4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314.2億元,增長23.5%;銷售規模由1998年的101.6億元上升到2003年的140.5億元,增長38.3%。2003年資產規模在100—500億元的企業集團有3戶;50—100億元的有2戶;5—50億元34戶;5億元以下的有19戶。而1998年企業集團資產規模在50—500億元只有2戶,其他都在50億元以下。從1998年的資料來看雖然企業集團個數要比2003年的多,但企業集團從總體規模上卻比2003年小。     我區企業集團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經濟效益大大提高。2003年,58戶集團營業收入為749.1億元,比2000年增長87.6%,年均增長29.2%;主營業務收入為729.8億元,增長90.2%,年均增長30%;利潤總額25.6億元,增長69.5%,年均增長23.2%;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3.4%,提高1.2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達到17.2萬元/人,增加4.6萬元/人;總資產使用率達44.75%,提高4.6個百分點;總資產報酬率為2.9%,提高0.1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為2.7%,提高0.2個百分點。     3.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近幾年來,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特別是外國大企業的競爭,我區企業集團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增大了技術開發的投入力度,提高了產品技術含量和技術附加值。主要表現在:一是技術研發隊伍不斷壯大,技術研究中心實力增強。到2003年底,55.2%的企業集團成立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56.9%的企業集團母公司對科研開發實行統一決策。研究開發人員達到1.1萬人,比去年增長3%;而同期從業人員則在上年下降的基礎上又下降1.4%。這表明企業集團在裁減富余人員的同時,增加了科研人員。二是研究開發投入大幅增加。我區企業集團研究開發經費由1998年不到1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9.4億元,增長了8.5倍,年均增長1.7倍;研究開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了1.3%。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企業集團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2001年達到33.9億元,2003年增加到83.3億元,比2001年增長145.7%,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提高4.2個百分點。四是多渠道獲取科技成果。在被調查的58戶企業集團中,實施自主開發的有33戶,占56.9%;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創新的有29戶,占50%;與院校、科研等機構聯合開發,并簽有協議合同的31戶,占53.4%;委托其他科研機構開發的有14戶,占24.1%;接受技術成果轉讓的有16戶,占27.6%;依靠其他途徑的8戶,占13.8%。五是從近三年獲得專利的情況看,截止2003年末,獲得國內專利申請授權的企業集團有16戶,占27.6%,其中已應用專利15個;獲得美國專利申請授權的企業集團有1戶,已應用專利1個。六是從主要產品或體系得到認證的情況看,截止到2003年末,已獲得ISO9000-9004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集團有43戶,占74.1%;已獲得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認證的企業集團有12戶,占20.7%;已獲得其它國際認證的企業集團有11戶,占19%。     4.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一是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區企業改革的目標。近年來,通過改革、改組、改造,一批新型的大集團正在形成。2003年我區58戶企業集團中,已有57戶企業集團母公司改制為公司制企業。其中母公司為國有獨資公司的21戶,占全部改制母公司的36.2%;其他有限責任公司25戶,占43.1%;股份有限公司11戶,占19%。     二是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在企業治理結構上,現代企業的一些核心制度已在集團內部建立,并日益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比如,股東大會、董事會的制衡關系成為集團重要的內控機制,特別是董事會在企業制度中的作用尤其突出,重大決策都要通過董事會研究決定。調查表明,在58戶企業集團中,目前母子公司體系、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基本建立,母公司中成立董事會的有94.7%,成立監事會的占73.7%,成立股東大會的占56.1%。在內部機構設置上呈現出機關小、機構少,但職能卻十分健全的特點。     三是產權結構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隨著產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股份制改造的進一步規范,企業之間相互滲透,資本流動愈加頻繁的趨勢日益明顯,企業集團的產權結構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集團多數是由若干個子公司組成,內部有的采取分公司模式,有的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模式等。集團所屬企業的產權結構差別很大,其中有的可能是完全的國有企業,有的是股份制企業,有的是中外合資企業,不同產權結構的企業共同構成一個具有產權混合特征的、更大的集團組織。這些企業依托資本市場以資產運作形式將部分存量資產轉化為資本,并將這部分資本注入企業,企業持續發展有較強的支撐,企業經營行為受到了眾多產權所有者的監督和制約,實現了產權所有者與產權利益的一致,充分調動了產權所有者的積極性,改善了資本的總體素質,實現了資本所有者和經營者的“雙贏”。在58戶企業集團中,以母公司為國有及國有控股的企業37戶,占63.8%,總資產達到1332.5億元,占集團總資產的81.7%;從母子公司登記注冊的產權結構看,國有資本占11.6%。股份制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占62.3%。     四是出資人的主要權利基本得到落實。其中87.9%的能行使企業重大經營決策權,82.7%的能選擇企業經營者,65.5%的具有收取資產收益權。集團母公司大多數能對重大經營事項進行統一決策,能對集團發展戰略進行統一決策的達98.3%,能對重大投融資項目進行統一決策的占93.1%,能對涉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進行統一決策的占63.8%,能對科研開發進行統一決策的56.9%,能對財務管理制度進行統一決策的占84.5%。     五是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配套政策逐步得到落實。調查顯示,94.8%的企業集團具有投資自主權,36.2%的具有境外融資權,72.4%的具有對外擔保權,65.5%具有自營產品進出口權,34.5%的具有合并納稅權,72.4%的具有對外工程承包與勞動合作權,6.9%具有外事審批權,55.2%的建立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20.7%的建立了財務公司。     六是勞動人事分配制度逐步實施。2003年,我區企業集團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成效良好,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對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調查結果表明,全區58戶集團中,94.8%的企業已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84.5%的企業已實行了全員競爭上崗、職工能出能進,67.2%的企業不存在“干部”和“工人”的身份界限,67.2%的企業內部管理人士實行公開競爭,93.1%的企業能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     七是企業分配制度有了重大突破。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是當代職工奉獻精神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動力,這主要得益于企業分配制度的改革。2003年,我區企業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46.6%的企業經營者實行年薪制,19%的經營者持有企業股權、股票,96.6%的企業實行了崗位工資為主的工資制度,50%的企業建立了科技人員工資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同時還有29.3%的企業實行了職工持股分配制度,12.1%的企業分配制度實行集體協商制度,有效地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了職工與企業同榮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與國內外企業集團發展水平的差距     我區企業集團近幾年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對促進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功不可沒。但整體而言,與發達國家的大企業,與國內發達地區經濟實力相當地區的企業集團相比,各方面都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1.與國內外的集團規模差距較大     首先,與國外大企業相比。2004年,《財富》雜志評出的全球500強中,居于首位的沃爾瑪公司,其2003年的營業收入達2630.1億美元,位于末位的也有107.7億美元。而我區58戶企業集團營業收入總和只是全球500強首位企業的3.4%,相當于末位企業的87.7%;就集團單體規模而言,我區企業集團營業收入平均每戶只有0.1億美元,收入最大的包鋼企業集團也不過1.4億美元左右,顯然不能與高速成長的全球500強相提并論。     其次,與國內企業集團相比,我區58戶企業集團的資產總和為1630.9億元,只相當于全國企業集團平均資產總額的0.9%,全國最大企業集團資產的20.2%;營業收入749.1億元,也只達到全國企業集團營業收入總額的0.3%,最大企業的15.2%;我區最大企業集團的總資產僅相當全國最大企業集團的4.3%,營業收入只有2.8%。從躋身全國前500名的企業集團來看,我區僅有3戶,其中只有2戶集團進入全國百強企業;年末資產總計和營業收入,不僅大大低于經濟發達地區,而且也低于經濟水平相當的地區。資料顯示:從資產總額看,經濟發達地區上海、廣東、山東、浙江分別為15105.1億元、14269.5億元、6548.4億元、4607.7億元,內蒙分別只占上述省市的10.8%、11.4%、24.9%和35.4%;經濟水平與我們基本相當的我國西部地區的四川、陜西、新疆、云南也分別比我區高出65.7%、11.4%、28.3%和5.4%。從營業收入看,上海、廣東、山東、浙江分別為9551.4億元、8567.8億元、5948億元、5237.3億元,內蒙分別占上述省市的7.3%、8.2%、11.8%和13.4%;四川、陜西、新疆、云南也分別比我區高出132.4%、39.47%、69.6%和6.6%。     2.企業集團的經濟效益偏低     與全國和經濟發達地區企業集團相比較,2003年我區企業集團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明顯處于較低水平。我區總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是2.91%和2.7%;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稅率是3.7%和3.4%;勞動生產率是17.3萬元/人。不論是總資產報酬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指標,我區均低于全國1.3個和3.2個百分點,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稅率以及勞動生產率指標也低于全國2.4、2.1和21.4個百分點;與西部地區總體相比,我區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成本利潤率和銷售利稅率以及勞動生產率指標分別低0.7、2.1、1.7和1.3以及1.7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過高,比全國高出2.4個百分點。調查表明,反映勞動生產率的兩個重要指標是人均營業收入和人均利潤額,而我區的這兩個指標大大低于國內外大型企業,勞動生產率偏低的現象十分明顯。     3.技術創新能力不強     技術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國外的大公司都是靠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靠核心競爭力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和無形資產,所以他們十分重視技術創新,不僅有實力很強的研究開發機構,投入也很大。而我區則存在很大的差距。有關部門對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16個行業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我國包括我區多數企業集團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研究開發費用投入少、創新機制沒有建立起來。第一,以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來衡量,按照國際上比較一致的看法,研究開發基金(包括技術和產品)占銷售額1%的企業難以生存,占2%的僅能維持,占5%才有較強競爭能力。從我區企業集團的情況看,2003年我區58戶企業集團的研究費用為9.4億元,雖比上年增長67.7%,但研究開發費用占主營業務收入之比僅為1.29%,低于全國水平。以國際標準來衡量,我區的企業集團還處于難以生存的水平。第二,從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占全體從業人員的比重來看,2003年我區企業集團有研究開發人員1.1萬人,僅占企業從業人員的2.5%,比全國的平均比重還低0.3個百分點。而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國家平均超過30%,一些大企業甚至超過50%。由于研究開發投入偏低,導致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新產品開發較少,其占整個銷售的比重也很低。2003年,我區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整個營業收入的比重僅為11.26%。     4.經濟的外向型程度偏低     一是國際化水平較低,境內外投資很少。從我區企業集團的總體情況來看,國際化程度還較低,絕大多數進入國際市場的形式是還是出口,能夠做到海外生產的極少,能夠建立全球性銷售網絡的更少。到2003年,我區58戶企業集團累計對外投資僅27.6億元,僅為全國總額的0.2%左右,當年對境外投資僅區區767萬元。從企業集團設立子公司地區分布看,58戶企業集團545戶成員企業中,僅有8戶在北京、上海等地設立10戶左右子公司,只有3家企業在境外設立了子公司,市場空間的狹窄,勢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空間。     二是集團進出口總額占全部營業收入的比例偏低。我區企業集團在促進全區外向型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與全國平均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2003年,58戶企業集團實現出口額49.2億元,約占全區出口總額的1.9%,其占全部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6%。從企業集團的對外經濟聯系能力看,58戶企業集團中,有自營產品進出口權的企業有38戶,占65.5%,比全國低10個百分點左右;有境外融資權的企業有21戶,僅占36.2%。     5.企業集團體制改革亟待進一步深化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推廣與建立,我區企業集團的體制不斷完善。但從總體上看,其實際效果還不盡如人意。一是從股權結構方面看,國有獨資、國有控股企業占主導地位。據統計,2003年我區58戶企業集團中,母公司為國有控股企業的有37戶,占63.8%,其資產總計占81.7%。這些企業與傳統國有及國有企業相比,往往是換湯不換藥。二是從公司治理機制方面看,公司治理結構還沒有發揮相應的監督與制衡作用。雖然《公司法》已經頒布實施,許多企業也在轉機建制,但仍有一些集團母公司只是名義上的公司制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均未成立;還有相當比列的企業集團內部產權關系尚未理順。     7.企業集團發展的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我區經濟發展的軟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但因各種因素的影響,還存在不少的障礙,其中60.3%的企業認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滯后;50%的企業認為資本市場、產權交易市場不健全;46%的認為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無法安置被兼并企業的職工;市場中介機構不完善,企業難以享受信息、技術、人才、資金、購銷、運輸等方面的優質服務等等。     綜上所述,我區企業集團與國內外大企業差距是明顯的,這一差距不僅表現在“大”上,更多的表現在“強”上。因此,要加快我區企業集團的發展,并不僅僅在于將企業集團的規模做大,數量做多,更重要的是要把企業集團做強,提高企業集團的競爭與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提升我區企業集團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     我區企業集團要躋身經濟發達地區,就要繼續深化企業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突破口,提高企業集團競爭能力。     1.應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步伐。要從我區的實際出發,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對大企業集團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業集團盡快建立起名副其實的現代企業制度,為進一步提升和壯大企業集團的競爭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2.加快企業集團科技創新步伐。一是增強憂患意識,從戰略高度認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決定著企業的競爭力和生命力。要認識到發展企業集團對我區經濟建設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同時要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二是加大科技投入,通過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體系,加大企業集團科技投入。以企業為主體,加大科研開發和技改力度,督促企業用好技術開發費用,確保全區企業集團技術開發費用達到銷售收入的1%以上,力爭達到2-3%。三是廣泛引育人才。人是最活躍、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目前我區企業集團科技創新最缺少、最重要的也是人才問題。由于我區吸引人才環境狀況較差,導致了內蒙古人才外流或留不住的局面,進而造成創新人才的嚴重不足,制約著我區企業集團科技進步和持續發展。     3.健全市場機制,促進企業在競爭中發展。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政府要將自己的行為重點轉移到競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來,把政策的選擇強化為法律的安排,堅決打破地方封鎖,消除地方保護的壁壘,要突破所以制、行政隸屬關系對資本流動的制約,通過參股、控股、母子公司等企業組織方式實現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     4.創造有利于企業集團發展的外部環境     一是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府可以通過出資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職能,按出資額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經營管理者權利,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不干預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企業依法自主經營,照章納稅,對所有者的凈資產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不得損害所有者權益。     二是減輕政府的直接干預。雖然大企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這種支持不是直接的干預,而是通過稅收、價格、信貸等經濟杠桿引導大企業的發展。     三是實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強者發展、弱者淘汰”是市場競爭千古不變的規律。從宏觀上講,通過優勝,引導社會有限資源流向效率更高的企業,有利于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從微觀上講,通過優勝劣汰,可以給企業經營者形成較大的經營壓力,迫使他們搞好企業經營管理,從而促進企業發展。     四是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推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擴大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城鎮國有、集體、外商投資、私營等各類企業及職工都要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提高收繳率,確保養老金的按時足額支付;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制度,增強基金調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