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提高銀行市場效率應把握八大要素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10:30 上海證券報

    從根本上說,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計劃經濟下信貸融資是政府指令經濟發展的輔助工具;而市場經濟下貨幣銀行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高科技和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金融效率的作用已經不限于貨幣銀行層面,而進一步延展到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資金的循環效率、財富的增值效率以及資源分配的均衡效率直接牽動著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發展,直接牽動著國民經濟的投資、生產、消費和分配格局的變換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金融效率的高低直
接推進或約束著經濟的發展。這使人們更加深刻地領略到"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這句話所包含的簡單而深刻的含義。

    國際上有大量關于銀行效率的實證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數據和計量經濟學方法,這對衡量我國銀行體系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但在我國由于一些數據的可獲得性還比較低,目前這項研究開展的還十分有限。對于效率的理解我們不妨把它分成兩個層次:銀行本身的運行效率和銀行在經濟運行中發揮金融中介作用的效率。銀行本身的效率主要是指實現最合理的投入和產出組合的能力,可以分成規模效率、產品多樣化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資產負債的結構配置效率等。銀行發揮金融中介的效率是指銀行在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促進作用的有效性。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時間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其中銀行業通過推進改革和提高效率不僅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承擔了經濟改革的許多成本,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但與國際銀行業相比,我國銀行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市場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入世過渡期即將結束,我國銀行業改革的緊迫性越來越集中在提高銀行的市場效率上了。

    提高市場效率的八大要素

    一、環境要素: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的穩健乃至效率水平具有直接關系。宏觀調控一方面使得商業銀行的市場運營效率從膨脹回歸實際;另一方面又為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運營效率創造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增長點。因此,宏觀經濟良性運行和必要的宏觀調控是提高銀行效率的環境要素。

    二、基礎要素:各國經濟競爭力比較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機構效率的比較。為了提高金融機構效率必須進行能力培養和基礎建設。

    三、競爭要素:中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在向縱深發展,即由外部市場份額的競爭開始在金融機構內部進行股本經營合作。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是提高銀行效率的競爭要素。

    四、制度要素: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機構改革的重點都放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上,這是銀行提高效率的一個制度要素。

    五、市場要素:在全社會資金融通總量增長中,加大直接融資比重不僅是風險轉移和分散的需要,也是商業銀行在更廣闊的市場領域中,提高自身經營效率和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因此說,發展直接金融是提高銀行效率的市場要素。

    六、核心要素:樹立堅固的風險-收益理念,正確處理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是金融機構提高經營效率的永恒課題。因而風險-收益和資產-資本關系,是提高銀行效率的核心要素。

    七、盈利要素:金融機構的效率和效益歸根結底是向市場推出合格產品。因而創新產品和優質服務是提高銀行效率的盈利要素。

    八、價格要素: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在市場化的環境中,通過提高自身的自主定價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從而提高運營能力。而利率市場化是提高銀行效率的資金價格要素。

    1、宏觀經濟良性運行和必要的宏觀調控是提高銀行效率的環境要素。

    從國際國內的經驗看,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的穩健乃至效率水平具有直接關系。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銀行效率的增強與一國經濟形勢密切關聯,并是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支持因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9年的巴西金融動蕩,由于銀行體系狀況的不同,過程與結果并不完全相同。亞洲在貨幣貶值過程中銀行危機也隨之出現,銀行效率蕩然無存;而巴西貨幣貶值過程中銀行體系相對穩健,銀行效率增強了抵制金融動蕩的信心。2001年的阿根廷危機,銀行出現擠兌現象,是因為國庫已經虧空,整體經濟已經處于崩潰邊緣,實際上阿根廷銀行的穩健性相對較好,但也無濟于事。這些國際銀行業的經驗教訓值得思考。

    關于宏觀經濟調控用經濟學的語言說,就是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措施來"熨平"經濟波動,往往是和國民經濟的大幅度起落風險相聯系的,是和經濟金融動蕩乃至危機相聯系的。在建立健全市場經濟的進程中,金融機構的安全是國民經濟安全的核心。金融機構的穩健運營是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核心。金融機構的改革和由此而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國民經濟效益提高的核心。金融機構經營不善,風險加大、效率不高,在某些實體經濟部門出現過熱增長的情況下,就容易導致宏觀經濟的起伏,甚至大起大落;經濟結構必然失衡,經濟效益必然折損。這種情況下,宏觀管理部門啟動調控措施是必要的,金融調控監管部門的措施往往是對銀行金融中介作用做符合經濟穩定發展方向的矯正,使銀行業的金融中介效率得到正確引導和發揮。

    2004年我國的宏觀調控取得了顯著成效,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大,部分行業增長過熱,貨幣信貸投放過快的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得到了克服,國民經濟正在向著預期的方向發展。這些成效的取得固然是和高層果斷決策相聯,和宏觀調控部門的運作相連,也和商業銀行貫徹高層決策精神和調控監管部門的要求,加強風險控制,調整信貸結構,提高運營效率緊密相關。

    貨幣信貸是國民經濟資金供給的閘門。中央銀行的貨幣調控措施必須通過商業銀行的運作才能完成政策傳導,調控過熱的行業和過大的規模必然要求商業銀行做出有市場效率的營銷決策,依靠商業銀行有針對性地調整信貸供給的力度。從銀行效率的角度看,如果按照過熱的態勢發展下去,信貸資源的配置會更加不合理。宏觀調控一方面使得商業銀行的市場運營效率從膨脹回歸實際,從錯配回歸理性,不再助推并緩解產業結構、行業結構的扭曲度;另一方面,宏觀調控又為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運營效率創造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增長點,調控政策、營運指引、窗口指導和風險提示給銀行業的正常合規經營營造了良好的經濟金融環境,也為商業銀行實施現代企業制度并通過制度性的、機制性的變革,進一步提高營運效率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加強能力建設是提高銀行機構效率的基礎要素。

    各國經濟競爭力比較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機構效率的比較。但為了提高金融機構效率必須進行能力培養和基礎建設。當今國外理論界有一個十分時髦的名詞,叫做"能力建設"。所謂"能力建設"就是指通過教育、培訓、輔導和資源投入來增強經濟體、政府、機構和個人的發展能力。這一理論特別強調通過改善人們生活際遇的激勵機制來發展一種安全、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組織結構和體系。簡而言之,就是培養政府、機構、企業和個人的自我發展能力。銀行業要提高效率,也需要提高基礎能力的建設。就廣義的金融機構的能力建設而言,可以包括軟件實力建設和硬件實力建設。

    就軟件實力建設來說,包括與員工素質提高有關的教育、培訓、輔導交流與企業文化培育等。中國的銀行機構一直在加強經營管理隊伍的培訓,促進員工隊伍素質的提高。盡管與國外銀行的員工培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接受先進理念、接受先進銀行技術能力、在與國外同行交流的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的銀行機構一直在努力加強信貸風險控制和建立業績考核體系,初步建立了業績文化和風險文化,強化了激勵約束機制。

    就硬件建設來說,包括資源投入、技術平臺建設等方面。中國在努力構建一個有規則有秩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在1999年國家財政發行特種國債和2003年中央銀行國家外匯儲備兩次注資剝離后,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了顯著下降,歷史包袱沉重的商業銀行得到了休養生息,奠定了進一步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的基礎。同時,經過重組改制所建立起來的多元化的股權結構給了商業銀行一個穩定的制衡治理架構,有利于清除國有商業銀行原有的濃郁的機關色彩,有利于形成高效組織治理結構,在人事、薪酬、組織制度方面銀行將真正擁有自主權,這有利于形成一種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自我發展的組織結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運用高科技建立統一的信息與業務處理平臺,是提高銀行效率的技術點,也是加強銀行機構能力建設的重要一環,在這方面我們的商業銀行發展是不平衡的。

    除了上述內部能力建設外,調控監管部門要為商業銀行能力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一個能夠容許自我良性循環發展的生態體系。例如中央銀行積極推動貨幣市場的發展,擴大貨幣市場的參與主體,大力推進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增強銀行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程度。而監管部門要為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和混業經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3、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是提高銀行效率的競爭要素。

    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大商業銀行的競爭效率,經過國內金融市場的洗禮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受到幾十年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傳統管理模式的轉變不可能完全通過自律性的漸進改革來實現。在金融業開放時代到來之際,通過外資金融機構的引入,相比較而益彰,相競爭而發展。因為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效率是我們的既定方針。我國簽定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協議至今已有3年,按照五年過渡期計算,現在已經可以說是到了后過渡期時段。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10月份已有19個國家或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其中105家已經獲得批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在華經營的產品和服務有100多個品種,相當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辦理的業務品種的三倍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到11月末,我國已有9家中資商業銀行吸收了境外投資者入股。這說明中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在向縱深發展,即由外部市場份額的競爭開始在金融機構內部進行股本經營合作。隨著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推進、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特別是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引進,這種股本合作、混合競爭的勢頭越來越明顯。這必將促使中資金融機構和中資控股的股份制金融機構大大提高合作效益和競爭效率。

    隨著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規定的開放時間的推進,預計在今后幾年內,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的營業機構會不斷增加、業務規模會不斷擴大,對我國金融機構在理念轉換、管理經驗、風險控制、產品創新、經營效率以及競爭策略上,都會給予較多啟發和促進。中資金融機構必須抓緊后過渡期時段,努力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應對這種來自外資金融機構的不斷增加的壓力。而有關部門也一直將金融機構改革工作的重心,放在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股份制改造和完善經營管理機制上,希望能夠有效地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在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必要的。

    同時也要注意到,國內銀行機構要提高競爭力和經營效率,更好地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不能只限于國外金融機構的單向引進,增加境內競爭壓力,而應同時積極進軍海外金融市場,努力介入國際金融市場。這是雙向對外開放,也是自我加壓的開放和直接提高效率的開放,也是配合我國企業"走出去"和建立穩定的資源供應系統,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所必需的戰略組合。中資金融機構除了努力籌建海外分行和子公司外,還要針對這種方法介入的過程冗長,政策壁壘高,在經營管理上難以很快融入當地金融市場等,采用兼并收購當地金融機構等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以減少市場進入阻力、縮短當地化時間、獲得原金融機構的管理人員和經驗,在提高國際市場運作效率的同時,提高中資金融機構在國內金融市場上的運營效率。

    4、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是提高銀行效率的制度要素。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機構改革的重點都放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上,這是銀行提高效率的一個制度要素。世界上鮮有治理結構不完善而能提高效率、自立于市場競爭中的金融機構。同其他各行各業一樣,中國銀行業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國國有銀行正在進行商業改造,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市場份額逐漸增加,城市商業銀行的發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與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形成鮮明對照,過去在銀行機構的改革進程中,我們曾經實行過企業化的經營管理,也實行過行長責任制,我們也把"國家專業銀行"的名稱改為"國有商業銀行",這些努力的目的是要解決國家銀行在中央銀行職能和商業銀行職能分開后商業銀行運作的機制和效率問題。

    但因為國有資本和出資人的委托代理問題沒有解決好,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政治化取向往往使其經營管理職能錯位。經營目標多元,經營管理不善、經營效率較低、經營效益不高,在付出若干次學費之后,仍然不能達到"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理想境地。與之相反的是不良貸款比率居高不下和"企業難貸款、銀行貸款難"。如此看來,這顯然不是零打碎敲式的修補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對癥"治療所能解決的了,而必須進行制度性的、機制性的、根本性的改革。

    降低金融體系的風險,建立市場化的、有效率的銀行體系,為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服務,這是我國銀行改革的目的所在。在經過長時間的漸進改革探索后,高層已經把商業銀行改革的目標鎖定在實行現代企業(銀行)制度上,并制訂了"三步走"的戰略。這就是:首先改革國家銀行體制的弊端,使之轉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體制,再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經過財務重組轉化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建立以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為架構的新型治理結構,使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權力、決策和執行、監督各方面的職責清晰、相互制衡,最后在條件成熟時可在境內外上市。國有商業銀行通過股份制改造這種制度性建設,不僅會比較徹底地改革國有大銀行的弊端,提高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效率,也必然提高銀行體系的資源分配效率。考慮到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互滲透和影響,甚至可以說會有助于提高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有效增強國內外投資者對整個金融體系的信心。

    目前這一決策正在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家原國有商業銀行中推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造的總體目標是,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財務重組、內部改革和嚴格外部監管,真正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行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商業銀行。這兩家銀行還要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并創造條件,選擇有利時機在境內外上市,實現公眾持股。這樣的制度改革在中國的國有大銀行中實踐還是第一次,道路不會是平坦的,解決好國有大股東和管理層的代理問題需要進行大膽的探索,但肯定會對提高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率發揮深刻作用。

    5、發展直接金融是提高銀行效率的市場要素。

    從社會資金結構的廣闊角度看,發展中國家金融機構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直接金融不發達,甚至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的比例失衡。目前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就嚴重失衡,而且已經開始制約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的發展。我國直接金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約為10%,間接金融的比例為90%。另據統計,由于近幾年股市持續低迷,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直接融資,占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的比重從2000年的12.17%下降到2003年的4.27%,遠遠低于發達國家50%以上的比例。2004年上半年,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貸款、國債、企業債、股票融資同期相比,貸款比重上升8.8個百分點,其他三項分別下降6.1、0.4和2.3個百分點。從統計的整體情況看,上半年企業的股票融資額同比減少67億元人民幣,降幅為16.1%,企業債僅發行65億元人民幣。

    我國直接融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近年股票市場低迷、企業債券市場萎縮,進而使企業融資絕大部分是靠銀行貸款,企業融資渠道越來越狹窄,高度依賴貸款形成金融市場扭曲局面。這不僅不能適應經濟增長提出的多樣化融資需求,而且對資金資源分配效率產生了負面影響。

    一是不能適應企業增加股本,進而擴大股本融資的需求。銀行信貸是一種有條件的資金讓渡配置活動,其重要的先決條件是擬借款企業要有一定比例的資本金,即使是發放無抵押的信用放款,企業可以不提供用做抵押的物產,但必須有足夠的資本金。如果企業資本金不足就不能取得銀行信貸,同時存在的問題是企業也不能用銀行貸款補充資本金,或是把部分銀行信貸充做資本金以取得整筆銀行信貸。從邏輯的角度看,在銀行和企業之間使借貸交易成立的一個充分和必要的條件,是企業資本金要求。既然兩者之間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引入第三者,或者進入另外一個市場,比如企業到資本市場籌措資本金,借以完成擴大經營所需的股本融資過程。這樣看來,資本市場就成為銀行將資金資源高效率放貸給企業的先決市場條件。

    二是資本市場不發達會使金融風險過多聚集在銀行體系內,易導致金融動蕩。因此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以緩解間接金融的壓力,提高銀行市場效率的要求。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運行的一般規律是短期資金需求主要靠銀行貸款,以間接融資的辦法予以解決;長期資金的需求主要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方式來解決,以避免間接融資方式所固有的用短期資金來源解決長期資金需求的種種弊端或風險。而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90%的長期資金需求基本通過商業銀行以間接融資方式解決。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又多是以短期資金為主,短存長貸極易產生流動性問題,潛藏著金融的結構性風險。

    商業銀行的公司運作與實體經濟公司不同,往往能以較少的股本為支持吸收大量的公眾存款,財務杠桿比率很高,在發生危機損失和倒閉時,對債權人的補償往往由存款保險公司或國家承擔。而直接金融的情況就不同,在資本市場上債權人和籌資人是直接聯系的,在發生損失和倒閉時,債權人只能根據有關法規,按程序按程序取得自己的補償份額,而這個補償額是不確定的,因為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可能正因為如此,金融市場交易的效率一般說是高的。與市場投資者相比,銀行的存款者相對有保障;從經營者的角度看,損失的名譽的確和自己作為銀行家的前程緊密相關,而銀行的倒閉和損失賠償可能就因為有存款保險公司和國家的支付而往往不努力促進銀行經營效率的最大限度提高。在中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此外,我們主張在全社會資金融通總量增長中加大直接融資比重,這不僅是風險的轉移和分散的需要,也是商業銀行在更廣闊的市場領域中,提高自身經營效率和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在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進程中,銀行機構顯然較為容易發現代理業務和混業經營的商機,發現自己利用資本市場開拓金融業務(如資產證券化和信貸衍生產品)的商機,甚至成立貨幣市場基金等附屬投資機構,從而能夠在更廣闊的領域中開拓業務,提高效率。

    6、風險-收益和資產-資本關系是提高銀行效率的核心要素。

    銀行和金融機構是風險行業,其經營發展中的過程就是買賣風險和轉移風險的過程;承擔高的市場風險就可能得到較高的市場收益;反之風險較低得到的收益也相對較低。但是金融機構的經營者往往受到高收益的誘惑,不能準確的識別市場風險程度,而造成虧損以至破產的可能。特別不能理智地看到高收益背后隱藏的高風險,也往往不能看到自己承擔風險的實際能力。因此,每個金融機構都要處理好風險和收益的關系,不要成為不清醒的冒險企業,要成為理智承擔風險的金融機構,即要成為穩健的金融機構。在穩健的基礎上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才是提高銀行經營效率的基本原則。從一定意義上說,樹立堅固的風險-收益理念,正確處理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是金融機構提高經營效率的永恒課題,是銀行效率得以提升的哲理所在,也是銀行正常運營的折損承受點之所在。

    為了促進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外部金融監管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監管的目的說到底,就是要給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劃定一個基本的比例框架,通過必要檢查,提示風險,促使金融機構規避效率弱化和系統性發生的,也就是避免爆發危機的可能。而銀行市場風險及與之相對應的效率的標準化、國際化原則就是其最為重要的基礎。

    眾所周知,巴塞爾新資本框架協議已經頒布實施,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開始實施,我國將推后實施。在新協議的推動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將有一次大的飛躍,并為銀行市場效率產生推動作用。巴塞爾協議是國際銀行業統一監管的一個劃時代文件,它可以說是國際金融界的"神圣公約",是世界銀行業的根本大法。協議由三大支柱組成,一是最低資本要求,二是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督檢查,三是信息披露。老協議里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達到8%的標準未變,新協議修改內容反映在對風險資產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計量銀行各類風險的計量方法,使資本充足率與銀行信用資產風險的大小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學習新資本協議,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已經開始行動,首先就是據五級分類的要求對貸款作進一步細分,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風險權重提取充足的呆壞帳損失撥備,計算撥備后和稅后利潤,將利潤做實,然后來進一步測算資本充足率的高低,并在測算合理資產擴展速度的同時,采用配股增發、引入戰略投資者、發行次級債和可轉債等方式補充資本金。在提高貸款管理水平和建立資本約束機制方面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新協議的推動下,我國商業銀行從做實資本金入手的"資本-資產"管理水平將有望出現較大的飛躍,市場效率將會進一步提高。

    7、創新產品和優質服務是提高銀行效率的盈利要素。

    不論是能力建設,治理結構,還是內控制度,最終都要落實在市場競爭上,市場競爭的實質是人才和管理的競爭,但歸根結底是金融機構向市場提供產品的競爭。金融機構的效率和效益歸根結底是向市場推出合格產品和適宜服務的效率和由此而取得的效益。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我國銀行機構向公眾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已從"存款、放款、匯款"的"老三樣"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例如,由簡單儲蓄向儲蓄投資連接、代理轉化,繼而又向委托理財、外匯結構性產品發展;貸款也由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擴展,外匯市場交易也由人民幣與美元的頭寸調換轉向外幣對外幣的交易;商業銀行推出了多種多樣的人民幣和外幣的信用卡。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創新更是層出不窮;期貨衍生產品也在逐步推出。今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目前的情況看,由于我國金融機構正在體制改革進程中,可借鑒的產品服務在外資金融機構和國外金融市場上有很多,可以信手拈來。問題在于不結合國情的同質產品和服務并不能提高金融機構整體的效率,反而會降低其公眾選擇性。這是必須認識清楚的:市場細分只需要創新產品和差別服務,而不需要同質競爭和產品模仿。模仿肯定無效率,同質肯定低效益。

    隨著我國GDP的快速增長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大多數市場商品的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可以說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體系,正在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同時,中央銀行正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逐步推進資金價格的市場供求決定。在今年10月底的存貸款利率調整中給商業銀行預留了自主定價的空間。商業銀行應當根據自己的條件,運用好這一政策,進行市場細分、差別定價,有序競爭。

    8、推進利率市場化是提高銀行效率的資金價格要素。

    銀行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在市場化的環境中,通過提高自身的自主定價能力,提高經營效率,從而提高運營能力。僵化的利率結構和管制的利率水平,只能扭曲市場規律,存款產生利率貼水,貸款變成便宜貨幣,形成逆向選擇,不正當競爭,擾亂市場秩序,釀造金融風險,甚至金融危機。事實上,對存貸款利率的控制使銀行保護色彩延續,最終將導致對銀行效率水平的束縛,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負面作用,使國家承擔銀行風險。

    我國的價格機制管理有特殊情況,雙軌制的轉換階段,具有兩種價格體系逐漸交融或替代的磨合階段;一方面要關注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宏觀管理的側重點,既要看供給關系,也要看需求關系。從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態勢和經濟結構的變動態勢看,利率政策的調整不能只看CPI,CPI與存款利率的關聯,貸款利率與其他因素如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的關聯度或許更大一些,可見,各種價格指數的綜合考慮或將成為決定未來利率走勢的關鍵。

    中央銀行10月份出臺的加息舉措,既體現著利率調控手段的轉變,更標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因為其不僅僅是存貸款利率上調,更重要的是拓寬企業機構自主定價的意識與能力,利率上限與下限的擴大,使市場經營者定價的自主性進一步強化,是對銀行效率改革的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推進。商業銀行必須研究宏觀經濟走勢和包括利率調整在內的貨幣政策,努力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講求科學管理,效率經營。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有些規律已經看得很清楚。從資金流動的角度說,資金是經濟的血脈,金融機構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微觀運營效率是金融發展的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市場經濟經歷了一段低迷后已經走上復蘇的道路,這對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資金效率,降低金融風險,合理配置資源,增加金融效率,對銀行業來講這是無法回避的挑戰。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銀行新聞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故宮等景點門票擬漲價
第4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
第54屆世界小姐總決賽
男人為什么喜歡車
女人與車的美麗約會
自己建房開發商靠邊站
圖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娛樂風月圖鑒
歲末讀書頻道大盤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