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作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10:31 上海證券報 | |||||||||
    股市里有句經典的諺語叫"退潮時才能發現誰在裸泳"。但在我們的股市,最近卻有點例外。短暫的"9.14"行情過后,盡管兩市大盤指數明顯退潮,但超跌低價股卻異常火爆,相反,一些基金和券商的重倉股卻成為"裸泳者",屢屢成為領跌大盤的利器。     許多人于是把指責的矛頭指向以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認為是他們的"不作為"導致了大市的低迷。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令人深思的是,為什么在政策面暖
    對于基金的"不作為",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基金在年底發動行情,將迎來較大的贖回壓力。換言之,哪家開放式基金若是"不合時宜"將價值投資理念進行到底,推高基金凈值,那么,他可能就會迎來大規模的贖回,如此的連鎖反應是基金規模的減少,從而基金管理人能提取的管理費也將減少,這無疑是基金管理人所不愿意看到的。難怪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如果不改變基金管理人提取管理費的方式,基金的賺錢動力就難以真正提高,基金穩定市場的作用更難以真正體現。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許多基金的理財能力難以讓投資者信服,根本原因不在于基金的無能,而在于基金持有人與基金管理人之間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基金管理人不管其所管理的基金盈利能力如何,其提取報酬都可以旱澇保收。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基金跌破面值反而成為減少贖回壓力、保住基金規模的"良方",基金管理人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哪還有動力去推高基金凈值呢?     近日某基金發布了對2005年股市的預測,擴容壓力、問題券商、QDII、加息和匯率調整等不確定因素躍然紙上。其實,不確定因素并不可怕,因為不確定之中同樣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可怕的是當前市場若是無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風險賠償約束機制,基金持有人與基金管理人之間的矛盾將很難消除,基金對股市的作用也將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