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璐瑤北京報道】日前,在由中國保險學會、金融時報主辦的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與創新發展高級研討會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苗復春指出,根據業界公認的說法,壽險公司在進入市場初期一般需要經過七八年后,才能開始盈利,這就意味著中外保險機構真正較量的時間還沒有到來。
正如11日,中國保監會發布的履行入世承諾的公告中所寫,根據中國入世承諾,自即
日起允許外資壽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業務,取消對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設立合資保險經紀公司的外資股比可至51%。該公告還強調,外資壽險公司可根據有關規定辦理《保險機構法人許可證》和《經營保險業務許可證》變更等相關手續。不過,這并不一定就意味著中國壽險業格局即將進行重新洗牌。
此次研討會上,苗復春指出,2002年以來,我國按照入世承諾加快市場開放,但國內保險業受到的沖擊和負面影響似乎比預期的要小,中資公司的市場主導地位仍較穩固。苗復春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保險監管部門適時把握了對外開放的節奏,同時還因為中資公司加快實現從粗放式經營到集約化經營的轉變,為應對入世挑戰苦練“內功”。
苗復春指出,中資為應對入世挑戰苦練的“內功”主要有:一是注重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入世后,中資公司擺脫單純追求保費規模,主動進行業務結構調整,逐步改善增長質量,提高經濟效益。二是適當轉變競爭方式,一些公司已把競爭的主要方式轉移到“比服務、比品質”上,通過實現產品、服務、管理專業化,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三是提高業務、財務、資金的集約化水平。中資公司通過實施集中核保制度,規范業務操作,提高承保質量、控制承保風險。通過財務中心,及時采集各項財務數據,準確掌握各機構的收支狀況,變分散核算為集中核算,杜絕財務分散管理造成的漏洞。(15C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