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時評 > 新銀行業 > 正文
 

優勢互補攜手共贏 在開放中提升國際競爭力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01:2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北京市商業銀行董事長 閻冰竹

  開放的中國金融業在給參與者新的挑戰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在競爭中開展合作才會給雙方帶來最大效益。

  只有適應形勢、充分利用機會并不斷增強自身實力與競爭能力,才能在國際金融的大
舞臺上綻放光彩。

  按照入世后全面開放金融業的實踐進程,我國金融改革開放的步伐正大踏步地前進。首都北京也將履行其承諾,于今年12月11日向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這是北京金融業走向國際化、全球化的重要一步,必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帶來更多的動力與機遇。我相信,開放人民幣業務后,首都的經濟發展必定會躍上新臺階,國內外商業銀行同臺競技、合作雙贏的愿望必能實現!

  一、開放人民幣業務為北京金融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開放人民幣業務有利于增強首都經濟活力,改善首都金融環境,有利于深化銀行改革、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首先,開放人民幣業務有利于增強首都經濟活力,改善首都金融環境。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開辦人民幣業務,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到北京來投資、發展,以便實現銀行和企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另一方面,人民幣業務的開放,使外資銀行可以直接為中外合資企業、具備較強實力的國有企業、高新技術民營企業以及國內優質上市公司提供貸款、項目融資、貿易融資以及現金管理等多種服務,有助于這些企業的更快發展,增加盈利空間。人民幣業務的開放,在繁榮北京經濟的同時也將進一步改善首都的金融環境,保證首都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其次,開放人民幣業務有利于深化銀行改革、提高市場競爭能力。開放人民幣業務對首都的銀行業產生三個效應:

  一是金融市場的鯰魚效應。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進入首都國內銀行經營的禁地,能夠帶來市場的活力。無論是自然界進化的漫長歷史還是百年經濟的發展歷程都告訴我們,競爭對手越強大、競爭過程越激烈、競爭程度越充分,才會更好地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才會更好地帶動個體經濟的成長,更多競爭者的加盟將會促使所有的參與者不斷開發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挖掘金融市場的深度。

  二是外資銀行的示范效應。外資銀行的許多經營管理理念、制度包括一些競爭案例的運作模式,成為中資銀行學習的對象。數據集中處理、客戶關系管理、客戶群細分、服務渠道整合、扁平式組織模式等都給中資銀行很大的啟示。特別是與差異化服務有關的收費業務之爭,使中資銀行進一步感受到了優質客戶的競爭壓力。北京的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后,我們能更深切地學習其在辦理人民幣業務方面優于我們自身的地方,同時促使中資銀行進一步改進自己的服務戰略,調整自己的客戶定位。

  三是中資銀行的改革效應。外資銀行的營銷體制、激勵機制、發展戰略取向使中資銀行對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有了更清楚的看法,其所散發的無限活力和先進理念更是帶給國內銀行更多地沖擊,必會促使中資銀行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推進中國銀行業改革的縱深發展。從前我們是在改革中開放,而現在是要在開放中不斷深化改革。

  最后,開放人民幣業務有利于優化監管環境,促進政府職能轉換。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對于本地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管理職能地轉變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必將進一步促進政府職能地轉換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北京市政府已經為開放人民幣業務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不斷完善投融資環境、監管環境,在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和金融機構到京投資的同時,加強對金融市場的裁判、監督和服務職能。金融監管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在改進服務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管理,這些明顯的變化順應了市場開放的大勢,對北京經濟建設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中外資銀行應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互動局面

  開放人民幣業務無論對中資銀行還是對外資銀行而言,都將面臨更多競爭對手和壓力,在競爭中相互合作、共同把市場做大做深,是中外資銀行應做出的抉擇

  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時代是一個強強聯合、強弱兼并的時代,金融全球化的過程實質就是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在資本構成、市場占有、客戶及網絡服務等業務方面的整合。開放人民幣業務無論對中資銀行還是對外資銀行而言,都將面臨更多的競爭對手,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而在競爭中相互合作、共同把市場做大做深,是中外資銀行應做出的抉擇。

  盡管中國的銀行業在治理機制和經營管理水平上與外資銀行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資銀行長期經營積累形成的相對廣泛的分支機構網絡、雄厚的客戶基礎、關系網絡以及對本土市場的深刻認識方面有獨到的優勢;而外資銀行的境外分銷能力、全球網絡、先進技術和金融創新能力以及豐富的管理經驗是中資銀行難以企及的。將中資銀行的本土優勢與外資銀行的產品開發能力相結合,往往能帶來1+1〉2的效果。對外資銀行而言,它可以有效地對目標客戶和產品領域進行滲透,擴大市場份額,盡快融入本土文化,有利于其長期戰略的實現;對中資銀行而言,充分利用外資銀行的全球分銷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培養其全球經營的能力,從根本上增強其競爭力。

  在中、外資銀行共同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隨著銀行內部組織的專門化和業務的細化以及外部業務空間的拓展,雙方都會獲得更多的利益。金融業屬于服務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其發展空間是無限的。因而,加強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最終應是“雙贏”的結果。

  從現實情況看,中外資銀行已經認識到這一點,采取多種合作形式進行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采取的合作方式包括技術合作、戰略同盟、直接參股或在某一特定領域開展合作等。隨著市場的不斷深化與擴大,相信中外資銀行會采取更多的方式進行合作,以此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三、中資銀行要抓住機遇,苦練內功,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資銀行要充分利用人民幣業務開放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在日益開放的形勢下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真正實現我們所期待的“雙贏”

  金融開放的大門業已打開,入世的承諾也在不折不扣地兌現。2006年中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中資銀行國際競爭力將會受到現實的檢驗與考驗。北京銀監局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轄內中資銀行的發展,力求把轄內中資銀行打造為“治理結構合理,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效益和資產質量優良,高級管理人員無不良記錄”的好銀行,以此增強我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力;12月11日人民幣業務的放開更是給我們帶來了現實的學習典范。中資銀行要充分利用人民幣業務開放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在日益開放的形勢下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真正實現我們所期待的“雙贏”。

  一是加強公司治理,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不僅涉及到董事會功能、結構及股東權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而且深刻影響到銀行的價值取向、經營目標、責權劃分、管理者相互關系、內控系統,特別是風險監控、激勵機制和信息透明度等基本要素,進而決定著銀行的競爭力和經營績效。

  二是完善創新體制,提高服務質量。群雄逐鹿的金融市場上,只有那些不斷改革進取、引領金融創新潮流、滿足客戶全方位需求的金融機構,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和壯大。在這個意義上說,產品創新和服務質量是構建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關鍵,中資商業銀行要在金融產品、金融工具、服務方式等方面加快創新的步伐,通過金融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來促進經營效率的提升,使競爭不斷躍上更高層次,推動整個銀行業的進步。

  三是強化品牌建設,走特色服務之路。品牌是綜合實力的標志,是一種附加值高的無形資產,國外聲譽卓著的大銀行一直充分注重其品牌建設工作,為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國內銀行要想在當今多元化金融競爭格局下立于不敗之地,實施品牌戰略管理是必要且有效的手段。

  四是完善人才選拔培養體系,提高團隊素質。人才的力量也是人所共識,中外資銀行在人才上的競爭也將日趨激烈。相對外資銀行優厚的待遇、持續的培訓、完善的激勵機制,中資銀行也應不斷完善人才機制、留住現有人才并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加盟。強化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現代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本觀念,建立科學合理的招聘、培訓和業績考核機制,實行員工收入與崗位職責、業績相掛鉤,責權利相統一的激勵機制,真正實現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良好機制,并力求通過發展空間、福利待遇、企業文化等吸引、留住人才。

  開放的中國金融業在給參與者新的挑戰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發揮比較優勢、在競爭中開展合作才會給雙方帶來最大效益。只有適應形勢、充分利用機會并不斷增強自身實力與競爭能力,才能在國際金融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

  《國際金融報》 (2004年12月15日 第二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開放新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strike id="bimp3"></strike>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