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期,既秉承了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父母“勤儉持家”的態度,又不乏理財新理念。
在近10年的理財過程中,我不斷摸索,但堅持一個原則:盡可能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錢,花最少的錢,獲取最大的收益。因此,從第一份工資開始,我對自己每月的收入進行了一定的規劃,主要如下:
其一,1/5的收入用于買保險。這包括:父母的養老險;本人的養老險;本人的意外險。目的有三:增加父母退休后的收入,使他們的生活能更安穩;減輕以后子女對我的負擔;我的收入最多,萬一出了意外,至少從經濟上能給家人帶來一定的補償。
其二,1/5的收入用于買基金和股票。我把每月屬于這一部分的收入預存到活期存折中,年底一次性取出,投資到老爸的賬戶中。這樣,讓老爸能有些事做(他已退休),活動活動腦子,對他的身體有好處。另外可以賺些小菜錢,貼補家用。
其三,1/5的收入用于教育投資。在人才濟濟的上海,不定期的知識充電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其四,最后的2/5收入,一半用于消費,一半用于存款。老一輩人在思想上還保留著“積谷防饑”的想法,我也不能例外,萬一發生什么意外,也好備不時之需。
王葵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