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廣州舉行的中國企業文化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指出:單純依靠低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參與競爭而造成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的競爭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在國內國際市場和政策面都開始碰壁,中國相當一批企業正面臨戰略性危機,必須通過轉變競爭模式和改變企業文化來走出困境。下面選編此次論壇上部分觀點。
A
民工荒的警示
必須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
針對“民工荒”的問題,廣東商學院社會工作教研室主任謝澤憲副教授指出,20多年來,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外生性特點,即經濟發展對外來資本依賴、對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賴,對外來勞動力依賴和對產品出口依賴。外來投資拉動和外來員工的辛勤勞動是支撐廣東省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發展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因素。“民工荒”的出現一方面提醒廣東企業必須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以擺脫生產要素低的比較優勢,逐漸削弱其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民工荒”也提醒廣東企業,必須改變原有的“把人當工具”的原始企業文化,樹立起“以人為本”的新型企業文化,這樣才能留住員工,特別是留住有技術專長的員工;只有通過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企業文化,一大批原來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才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來臨之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通過人的創造性的勞動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程路也指出,今年初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就是勞動力市場發出的一個明確的要求調整的信號,“民工荒”告訴民企:企業只有構建合諧的勞動關系,才可能長期持續地發展。
B
企業文化決定企業壽命長短
就像任何生物一樣,任何企業都有一個生長—興盛—衰退—死亡的生命周期,那么,決定企業壽命長短的因素是什么呢?與會專家學者指出: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命之本,是決定企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梁桂全表示,任何企業都有一個生命周期。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60%的企業生命不超過5年。我國的企業經過20多年的生長發育,目前已經進入優勝劣汰期,估計在未來不是很長的一個時期內,現在的民營企業200強中有一個生存下來就算不錯了。這種企業間殘酷的生存競爭提醒我們,企業必須具備不斷變革和創新的能力,適應變化、戰勝變化、主導變化,才能不斷生存發展。而企業要具備不斷變革創新的能力,企業文化建設是靈魂,企業團隊建設是根本,企業制度建設是保障,企業戰略管理是手段。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命之本,正是企業文化使企業具有類生命的意義和類生命的能力,如同思想精神一直是作為人的根本質素和靈魂一樣。一個企業沒有自覺和正確的企業文化,也可以生存發展一段時間,但是絕對不能持久,有了好的企業文化,并不一定保證企業可以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但是擁有生生不息潛力的企業一定擁有優勢的企業文化。
中國社科院教授劉光明用這樣一句話來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國家的富強靠品牌,品牌的背后靠文化。”他表示,按照國際慣例,在企業文化中投入一美元,可產生227美元的效益;另外,美國通用電器每年僅在員工培訓這一項的投入就達10億美金。這些數據和事例都說明企業文化建設是個非常值得投入的領域。相比較而言,我國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滯后太多,總體上根本很少有這方面的投入甚至沒有投入,最多就是喊口號,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誤區。可喜的是,最近國資委下發文件,要用3年的時間加速推進企業文化建設,而且要求大企業設立企業文化的專項資金,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希望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能認識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C
企業走出危機的出路
創建文化型戰略型企業勢在必行
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趙紅巖指出,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危機,理論上有三條出路:技術創新之路,可創新一個時代;價值創新之路,可創造全新的市場效益;加工中心之路,就是成為國際資本的加工區域。中國當前難以走技術創新之路,也不甘心僅僅成為世界加工廠,因此,實際上只有價值創新一條路可走。所謂價值創新,主要是對現有產品在效用、功能和美譽度方面進行創新,屬于市場創新和消費功能創新。而要實現價值創新,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一是加快企業內在質量和質素的提升,創建文化型、戰略型企業;二是提升企業產品的技術檔次和品牌效應,反低度化,走出同構化陷阱;三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差異化策略,提升企業的戰略層次;四是增長與積累企業智力資源,構筑文化資產,延伸價值鏈。以上幾個路徑都或多或少地與企業文化建設相關,因此,構建全新的企業文化,是當前中國企業走出戰略性危機的一個當務之急。
《市場報》 (2004年12月14日 第二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