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梅
如今隨便走進一家銀行,便能從“理財產品貨架上”找到門類不同的理財產品推介書,有推銷保險的,有出售基金的,還有賣銀行自己推出的冠以“××寶”、“××利”的外匯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
讀讀這些理財產品的“說明書”,就會發現它們存在一個通病:太專業化,讓人看不懂。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在批評保單不夠通俗化,現在這個“毛病”又蔓延到了其他理財產品身上。
基金產品故作高深
有只證券投資基金在自己的招募說明書中,表示“本基金業績評價基準采用:新華富時A600成長指數×75%+新華富時中國國債指數×25%。”奇怪的是,什么叫“新華富時A600成長指數”沒有說明,什么叫“新華富時中國國債指數”也沒有說明,這樣一個“加減乘除”的公式又能告訴投資者什么信息呢?給人感覺就是:存心讓你看不懂。
這只基金在介紹自己的風險管理工具時,還說要“使用以VaR指標為主,其他風險指標為輔的風險度量體系”。但什么是“VaR指標”,找遍上下文,沒有半句提及,真是有點莫名其妙,感覺純屬在“蒙”人。
近來,市面上充斥著許多開放式基金產品,它們在面向大眾推銷時的通病,是直接引用專有名詞,完全不顧及投資者的感受。
金融服務生澀難懂
有家證券公司與銀行共同推出一種“銀券通”服務,當介紹到服務內容時,說可以每天1次為投資者提供一份投資組合日報,包括“運行區間指引、資產配置、行業配置、二種投資組合運行報告”等內容。設想一個對證券投資不太熟悉的“新手”,如何能夠理解“運行區間指引”之類的表述方式呢?
你知道什么叫“單邊開戶”與“雙邊開戶”嗎?你知道“循環信貸”指什么嗎?“到期提取本金的貨幣選擇權”又是什么意思呢?這些讓人費解的名詞,并不是出現在金融教科書上,而是出現在擺放于“理財產品貨架”的金融服務介紹冊子中,好像是在與投資者玩“腦筋急轉彎”的游戲。
理財理念不夠貼心
某家銀行在制訂信用卡章程時,密密麻麻地列出了“18條軍規”,外加一則甲方、乙方成堆的信用卡領用合約,用詞繁復至極,其中不少條款非得來回讀幾遍,才能稍微估摸出其大意。真沒想到這樣一個直接面對銀行客戶的“文章”,竟會“寫”得如此生澀難讀,真是讓客戶被“逼”得難以通讀一遍。
現在許多銀行都設立了“個人理財中心”,表面看來挺溫暖人心。拜訪一圈,卻發現大多數只是辦理除日常存取款外的普通業務,如賣基金、賣保險之類的。理財師更是名不副實,不僅業務不精通,而且更像是推銷師,只知叫賣自家銀行推出的一些產品,而并不是想象中的站在投資者立場,耐心聽取情況介紹與投資意愿,然后有針對性地給予投資建議。
目前的理財服務,都還太初級、太粗線條,難以與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相適應,迫切需要更通俗化,更貼近老百姓。
《市場報》 (2004年12月14日 第十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