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改制究竟是靠市場還是靠政府?
12月8日召開的“2004北大光華衛生經濟管理高層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官員就這一主題展開了激烈討論。
最大挑戰是不公平
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認為,政府應該在醫院改制的關鍵問題上加強有效干預,用行政手段解決醫療不公的問題。
“政府對醫院的有效干預太少,雖然投資全國的公立醫院,但是投資就象撒胡椒面,范圍廣不見得效果就好。政府應當在價格、醫療資源配置、醫療體制幾個方面加強有效干預,因為靠市場不可能實現均衡。”
高強認為,我國衛生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不公平。
他指出,目前全國醫保僅覆蓋1.2億城市職工,其余人群幾乎完全靠自費;城鄉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20%的城市人口占80%的醫療資源;醫院收費高,去年我國因負擔不起費用該就診而未就診的農村人口和城市弱勢群體已達1.8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世界平均2%的醫療資源維持著世界22%的人群就醫。
“這些情況必須依靠政府管制,靠市場很難自行解決。”高強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部長丁寧寧認為,醫院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向非贏利性機構轉變,而這必須靠政府干預。
丁寧寧表示,他并不反對在多層次醫療體制下,部分有能力的醫院進行市場化經營。但是,政府要明確責任,拿出資金負擔起人民最基本的醫療保健需要。
丁寧寧認為,目前我國醫院面臨二個主要問題。首先是醫院網絡被破壞了,基層根本留不住好醫生。政府要引導資源更多的配置在基層而不是大城市大醫院。北京、上海的醫療水平比瑞士都先進,但農村醫療水平卻不如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因此農民“小病抗著、大病到大城市大醫院”。
其次是政府對醫院的投入太少。醫院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支付其開支,醫院就“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用市場化的辦法搞醫院,出現了“以藥養醫,以醫養防(防疫)”等現象,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使醫院轉變為非盈利性機構。
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
北京地壇醫院院長毛羽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醫院應該成為經濟實體,有獨立的經營自主權。應當把所有權和經營權、責任權分開,進一步市場化形成有效管理,通過市場競爭解決目前醫院體制上的問題。市場競爭會另醫院盡量節約成本費用,使看病費用下降,這一過程也有利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毛羽說,目前我國醫療機構游離于市場經濟之外,整個行業屬于“原始市場”階段。醫院面對市場經濟,內部卻是計劃經濟:產權不明確、條塊分割嚴重,遠沒有形成行業內競爭。醫院設備大戰成風,衛生資源浪費嚴重。內部機制運行低效。基本上處于一種“高投資、高消耗、低產出”的狀態。
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會上大聲疾呼:“我國目前的醫院體制與市場經濟極不配套。亟待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醫院體制。”他說,隨著社會發展,人口老齡化問題來臨和人民經濟水平提高,人群對醫療需求差別很大。計劃經濟下的醫院體制不可能再維持,政府也越來越難以負擔人民多元性訴求。因此,醫院改制迫在眉睫。
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認為,改制過程中要處理好堅持政府主導與引入市場機制的關系。政府既要負起責任,對醫療進行財政支持,又要引進市場上的社會資源,壯大實力。
劉新明表示,醫療市場因為信息不對稱容易引起市場失靈,所以要在改制過程中堅持政府為主導,靈活運用市場手段融資。醫院改制下一步的重點是大力發展農村基層、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真正貼近老百姓的方便、快捷、經濟的醫療服務機構。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醫療市場的這一特點,在遵循醫療市場內部規律的基礎上對它進行干預,不能放任其失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