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超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國務院研究室工交司、國資委企業分配局、國家統計局綜合司、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等十幾個部門共同組織,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具體實施的2004年度企業經營者問卷調查數據撰寫的以“企業經營者對宏觀經濟形勢及企業改革熱點問題的判斷”為主題的“2004·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報告”已完成。在日前舉辦
的“2004·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調查結果發布暨宏觀經濟形勢研討會”上,專家們針對當前宏觀形勢并結合調查結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熊志軍(國資委企業分配局局長):
從整個國有企業改革來看,我想簡單介紹三點。一是下一步改革重點為國有企業改革。因為前一段改革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了困難企業退出市場問題,三千多戶國有大中型困難企業破產,順利退出。第二個大的突破,就是中小企業改制。通過改制,85%以上的中小企業已經從產權制度實行了徹底的改革,轉變市場主體。
二是“兩大支撐”,一個是政府職能轉變,一個是國有資產體制的改革。隨著改革深化,需要政府跟上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不斷完善這一新的形勢。
三是“三個層面”,國有大企業改革第一個層面是在結構性戰略調整和重組,我們不是現有企業一個一個的去改造,而是要根據戰略性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國有大企業分布結構上面有所調整。把國有資源集中在最能夠體現國有經濟特點和國民經濟要求的這樣一些關鍵領域和重要行業。同時,對于大企業本身規模結構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包括中央企業。第二個層面是產權的多元化,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主要實現形式。通過個股權多元化、產權結構的調整,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股份制為主體的國有企業。第三個層面就是配套改革的層面。從配套改革層面來看,為什么建立了那么多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運行都不是很規范,這里有很多具體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配套改革沒有跟上,比如說企業歷史包袱沒有卸掉,人員負擔沒有減下去,還有企業內部不利于企業平等參與競爭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在解決。
盧中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
我想強調的是,今年以來宏觀經濟調節的特征是以總量緊縮,結構有抑有揚,扶優限劣。因此,研究這一輪宏觀調節從這個前提出發。這次調查報告印證了我們的判斷和統計分析,即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在這一輪宏觀調節當中受到的沖擊比較大,我們要客觀承認這個問題。根據我們的統計分析表明,中西部投資增長和工業增加值增長回落程度明顯大于東部,中小企業數量,包括民營企業受到沖擊比較嚴重。綜合各地政府和企業反映的狀況,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還是信貸問題,得不到貸款就互相集資,互相拆借。因此,在銀行看來,中小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在內,它們的風險較大。
但是,國家的宏觀調節政策絕不是針對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因為總量調節一切企業都會受到影響。另外,鋼鐵、水泥、電解鋁這三個行業過熱,通過結構引導和控制,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跟國有企業一樣要受到打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家宏觀調節就是總量緊縮,結構引導的宏觀調節。必須承認的是,中小企業在民營經濟是不規范的,高負債,盲目多元化經營,繞過一些程序上項目,比如說“鐵本”的教訓。那么,國家依照法規處理這些違規事件,并不代表國家宏觀調節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要反思企業內部機制不健康,要規范起來。從理論上分析說,這次緊縮性宏觀調節對于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沖擊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在下一輪宏觀調節過程中要加快改革和完善區域政策和競爭政策,用區域政策和競爭政策使宏觀調節政策平衡。另外,國企、民企,還有外企,在國家競爭政策面前一視同仁,完善市場準入,特別是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環保、質量檢疫方面等。主觀上國家是要立足于法律和經濟手段來調節經濟。另外,下一步宏觀調節和經濟發展中,一定要關注改革。這一輪宏觀調節暴露出來的矛盾突出表現在投資體制、中央地方財稅關系上,所以財稅體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一定要協調。
李曉西(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
企業發展要往外看,往外看我總結有四點。第一、中國經濟出現非常大的變化。第二、宏觀調控不斷完善。第三、涉外經濟雙向開發。第四、區域經濟群雄競爭。
首先,我覺得中國經濟和以前有很大的變化。當年是美國“感冒”,別的國家就“咳嗽”。現在,中國經濟出問題,全世界都要咳嗽。前不久《華爾街日報》對12位諾貝爾經濟學獲得者進行調查,問今后哪個國家經濟影響最大,有7位都表示是中國。我們企業家就是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中生存,企業家的一舉一動都舉足輕重。
第二、宏觀經濟不斷完善。我們的宏觀調控通過一年時間證明,調控的方式在不斷的完善。例如,這次調息,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好評。
第三、涉外經濟活動越來越需要我們正常對待。正常對待就是不要老說“雙順差”,國際收支平衡這才是國家宏觀經濟健康的標準。政府在這方面的思路也是越來越開放。
第四、區域經濟群雄競爭。區域經濟發展靠政府的力量,據我觀察,這一、兩年政府調節力量下降,事實證明,市場力量更大。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靠市場的力量,這些地區發展勢頭更是咄咄逼人。因此,東北要發展,西部要發展,還是要依靠市場力量。東北資源是巨大的,只要把包袱甩下來,各種資金會源源不斷涌入。西南地區、成都、重慶這一圈也在發展。因此,“十一五”規劃當中一個提法是空間結構,特別強調都市圈的概念,都市圈一旦發展起來,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企業家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區域經濟的發展也要依靠企業家、靠市場經濟主體去做更多東西,這里有更多的機遇,也有更多的挑戰。
李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我覺得調查系統研究這些年表現的越來越規范化了,大體上形成了數據的調查模型。從去年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很大的風險,這次報告提供的信息確實使大家放心,其中有關于經營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對主要經濟狀況評價還是不錯的。另外,對于政府的評價大體上也是正向的,可見政府在處理一般宏觀方面的能力加強。再有就是就業方面,從今年三月份開始,持續到六、七月出現雇工短缺。這是中國傳統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情況。勞動力短缺對于企業來說,可能也要重新思考對策。
報告所列企業面臨的五大問題,可以說有三到四個都是比較典型的社會型問題,例如,收入差距問題、腐敗問題、環境惡化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