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三年:銀行業走向全面開放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4日 07:45 新華網 | |||||||||
    編者按:     從本周開始,國際金融報將推出“后過渡·雙穩健———2004年終特別報道”,對2004年中國經濟的熱點焦點話題進行盤點。2004年,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經受冰與火考驗的一年,滬深股市雖然沉淪已久,但國九條的出臺和一系列創新舉措的落實,無疑為股市未來的根本改變奠定了基石;2004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高歌猛進
    回顧過去,是為了繼往開來;展望未來,才能謀定而后動。2005年,是中國從“入世過渡期”步入“入世后過渡期”的第一年,同時,積極加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將首次轉向雙穩健,字面上雖只有微小差別,實則意味著中國對外和對內經濟角色的重大轉變。中國經濟如何應對后過渡、雙穩健時期國內外經濟新局勢,如何邁好這跨越的一步,對于中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無疑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     2004年12月11日,中國入世三周年,WTO后過渡期撲面而來,銀行業全面開放進程提速。     監管:走向開放     銀監會成立后,及時調整了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監管策略,將對外開放的重點由過去主要引進外資銀行來華開設分支行轉移到著力推動中外資銀行加強業務協作和股權合作     12月1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國務院新聞辦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從即日起,中國銀監會將陸續實施六項措施,進一步擴大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     劉明康宣布,從12月1日起,允許外資金融機構將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擴大到昆明、北京、廈門、西安、沈陽,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從13個增加到18個。此前,已開放上海、深圳、天津、大連、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濟南、福州、成都、重慶。其中,西安和沈陽經國務院批準,提前至今年開放,以促進外資金融機構更好地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特別是為我國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支持。     此外,從12月1日起,設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外資銀行,對于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申請,銀監會將放寬審核其盈利的資格條件,即從目前考核單家分行的盈利,改為合并考核申請人在華所有分行的盈利。也就是說,只要申請人在華合并報表是盈利的,他們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分行都可以取得申請人民幣業務的資質。同時,對于外資銀行在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和開辦業務的申請,中國銀監會在審理時將設立綠色通道,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     無獨有偶,恰好一年前,2003年12月1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將單個外資機構入股內地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由原來規定的15%提高到20%;合計外資投資所占比例如低于25%,被入股機構的性質和業務范圍不發生改變。同時,劉明康表示,銀監會決定將外資銀行分行營運資金最高一檔從6億元人民幣降低到5億元,將第五檔從4億元降低到3億元;將在華注冊獨、合資銀行分行的營運資金要求從六檔簡化和降低為1億元、2億元和3億元三個檔次;并進一步簡化市場準入程序。     回眸一年間,中國銀行業的監管向著開放、寬松、規范及市場化大步邁進:     首先,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范圍和領域進一步擴大。截至今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準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13家外資銀行獲準在華開辦網上銀行業務;24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開辦衍生產品業務;5家外資銀行分行獲準開辦QFII托管業務等。外資銀行規定范圍內經營的業務品種已超過100種。     其次,中外資銀行互利合作取得重大進展。銀監會成立后,及時調整了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監管策略,將對外開放的重點由過去主要引進外資銀行來華開設分支行轉移到著力推動中外資銀行加強業務協作和股權合作,促進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快中資金融機構重組與改造。目前,中外資銀行已在資金拆借、代理清算、票據貼現、國債投資、衍生產品交易、銀團貸款、信用卡、貿易融資等諸多業務領域進行廣泛合作。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呈現出良好勢頭。     再次,非銀行金融機構對外開放成為新亮點。去年,銀監會頒布了《汽車金融公司管理辦法》,開放汽車融資金融服務,先后批準了上汽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豐田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大眾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和福特汽車金融(中國)有限公司、戴姆勒-克萊斯勒等5家外資汽車金融公司籌建,其中2家已于今年開業經營。我國金融體系中又增加了一類全新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今年9月1日,銀監會頒布并實施了《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投資性公司設立獨資的財務公司,并鼓勵境外戰略投資者參股中資機構的財務公司。     競爭:謀求共贏     隨著入世保護期行將屆滿,外資銀行除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及業務領域與中資銀行展開直接競爭外,更是借參股方式積極謀求與后者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更快更多地得以分享中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外資銀行目前已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今年10月末,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內地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包括外資銀行分行163家、其下設支行16家,獨/合資銀行及財務公司14家、其下設分支機構11家)。此外,外資銀行類機構在內地還設立了223家代表處。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達553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44%),約占內地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8%,外匯貸款占內地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貸款總額的18%左右。貸款總余額已達2674.16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僅為1.3%。前10個月實現稅前利潤17.4億元人民幣。     而在此外,隨著入世保護期行將屆滿,外資銀行除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及業務領域與中資銀行展開直接競爭外,更是借參股方式積極謀求與后者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更快更多地得以分享中國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不妨這樣說,2004年中國銀行市場最大的亮點即在于此。     據統計,目前中國已有9家中資商業銀行先后接受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入股,一年來,西安市商業銀行獲準引入加拿大豐業銀行參股,這是第一家接受外資參股的西部地區的銀行;匯豐銀行持有交通銀行19.9%股份,成為交行的第二大股東,并將參與該行董事會和高層管理;興業銀行24.98%的股份則由三家外資金融機構持有,成為外資參股比例最高的一家境內銀行。     另外,還有9家中資銀行正就此事宜商談或進行中:     11月20日,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發布“關于獲準吸收新加坡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投資入股的公告”。公告稱,日前公司接到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中國民生銀行吸收新加坡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投資入股的批復》,同意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將持有的本公司236135250股國有法人股(占總股本的4.55%)轉讓給新加坡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     11月19日,渣打銀行稱,將入股渤海銀行19.99%的股份,并已簽署框架協議,目前這一協議已提交中國銀監會審批。     11月18日,有關方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濟南市商業銀行與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戰略合作得到中國銀監會批準,根據協議,后者將至少購買濟南市商業銀行11%的股份。至2008年5月14日之前,外資股東持股總量可達20%。     11月初,另一家澳大利亞銀行———澳新銀行亞太區總裁庫柏向媒體透露,“澳新銀行有意在明年某個適當時機收購上海農信社的股權。”目前,澳新銀行正密切關注上海農信社的改制進程,以協助其在內地零售市場的發展。他同時表示,澳新銀行很樂意在明年適當的時候,收購上海農信社的19.9%的股權。     ……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近日在亞太經合組織金融與發展項目年度論壇上表示,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正在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以提高自身水平,進一步與國際接軌。     目前,上述兩家試點銀行正在按照相關要求全面推進改革,兩家銀行的主要財務重組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資產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得到根本改觀,各項指標均已基本接近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而據香港交易所主席李業廣預計,國有銀行最早將于明年年中第一次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而對于這種迅猛的發展勢頭,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這樣解釋道,“外資參與中國銀行業改革,雙方都是贏家。一方面,外資參與將有助于鞏固銀行的資本基礎,促使中資銀行的股權結構多樣化,提升銀行業的公司治理和全面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與中資銀行的聯系將幫助外資銀行盡快增加市場份額和客戶資源。實際上,許多外資銀行都把與中資銀行的緊密合作看作是在中國市場快速提升業績的機會。”不難看出,劉明康的這段講話點出的正是中外資金融機構謀求共贏的現實土壤和戰略意圖。     趨勢:引進來、走出去     隨著中外資銀行在華布局的逐步完成、競爭格局趨向穩定,以及內地金融體系不斷融入全球體系,中外資金融機構股權合作之外的多元化互惠互利更將成為長期的任務     一、中資銀行海外上市將成為現實。     12月1日,劉明康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截至9月末,內地16家主要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增加了560億左右。目前已有15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國際標準,另有6家銀行將在今年年底前加入這個行列,從而使達標銀行總數達到21家,達標銀行資產占中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比例將提高到44.8%。(去年中國內地只有8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可以達到8%,資產總額僅占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0.56%)     上面數字的變化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原因:一、國家向中行、建行注資450億美元;二、中資銀行積極引入外資參股;三、次級債的發行。而在明年,隨著部分中資銀行最終完成上市準備,海外資本市場融資將成為新的資本來源。關于這一點,在各中資銀行規模快速擴張過程中,自有其強烈的內在沖動。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即有報道稱民生銀行有可能成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資銀行,其計劃中發行規模占其擴大后股本的20%,籌資金額定為10億美元。此外,關于交通銀行將于內地及香港同時上市并分別融資100億元人民幣的傳聞亦在坊間熱議。至于中行、建行的上市,更是一年來各界關注的焦點。     而在補充資本金外,“一家銀行要想獲得更健康的發展,必須要從A股到H股,必須要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民生銀行行長董文標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如果把A股上市比作是一次CT檢查,那么發行H股就是做一次核磁共振,因為它掃描能力更強。其國際化的意義重于融資目的,也是為股東投資帶來豐厚回報的重要一步。他認為,海外上市,無疑將進一步稀釋現有股東的股權,股東間相互制衡可以有效抑制某控股股東操縱銀行,國際上的銀行股東間不存在控股一說,而且銀行的董事會中也是由股東派出的專業銀行人才來擔任,這樣更有利于銀行的決策與發展。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中資銀行海外上市必須經過充分甚至是痛苦的改造、轉型,中國人壽在美遭股民“集體訴訟”以及民生銀行“變造文件事件”等一系列風波,加之近期海外上市內地企業頻頻出事,無不為中資銀行揚帆海外敲響了警鐘。     二、混業經營限制將受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或得到預先安排。     眾所周知,混業經營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發展的明顯趨勢,在中國,盡管金融混業還沒有成為金融發展的主流,特別是還存在著一些金融混業法律上的障礙,但是,不同金融部門間的業務合作和交叉、金融集團的發展等已經初露端倪。     臨近年終,種種跡象顯示,隨著管理層就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意見達成一致,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即將實現。銀監會政策法規部李伏安副主任日前透露,由央行牽頭起草的商業銀行成立基金公司試點辦法目前正在完善過程中,由于各部委對此已經達成共識,估計內地第一家由商業銀行成立的基金公司將在半年內成立。     李伏安表示,為減少銀行向基金公司進行利益輸送的可能性,在試點階段,銀監會將按照股權分散的原則,建議銀行在發起成立的基金公司中股權控制在三分之一左右。而較實業資本而言,監管部門更歡迎保險資金、社保資金、企業年金、以及合法的私募資金參股商業銀行成立的基金公司。     另外,李伏安透露,對于商業銀行直接發起設立的基金公司將受到雙重監管。一方面是作為主要監管部門的銀監會將對它實施并表業務的監管;另一方面是受到證監會在專業方面的監管。     這可以被看成是對現行分業經營制度的某種松動。對此,任何中外資金融機構都不會坐失良機而必然積極尋求某種先機。     繼成功參股平安保險后,根據協議,匯豐動用不超過2000萬美元的內部現金資源收購福建亞洲銀行有限公司50%股權,平安集團旗下的平安信托則收購余下的50%股權。平安信托將會向褔建亞洲銀行再注資2300萬美元,將匯豐所持的股權攤薄至雙方同意的27%。今年3月,在緊張的股權轉讓和籌備后,更名后的平安銀行如期掛牌。此后,匯豐更是大手筆入股國內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     同月,建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第一屆董事會日前在深圳召開。會議就公司治理結構、授權、人事任命、年度預算和業務發展規劃、業務程序及工作手冊等事項進行討論。這意味著,中國建設銀行設置在香港的投資銀行旗艦正式啟航。     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全球化與金融一體化本是互相推動的兩支根本力量,在這方面,預計明年仍會有新的案例出現。     三、中外資銀行間的合作將出現更多模式,港資銀行值得關注。     整個2004年,中外資金融機構的股權合作呈現四面開花的勢頭,而在明年,除這一點外,中外資銀行合作將在更廣的層面得到推動。     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2004北京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銀監會鼓勵和支持中外資銀行在股權、業務及技術方面展開多元化合作。他認為,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和人民幣業務的逐步開放,中資銀行之間、中外資銀行之間如何加強合作已成為需要不斷探索的新課題。     而在另一方面,隨著中外資銀行在華布局的逐步完成、競爭格局趨向穩定,以及內地金融體系不斷融入全球體系,中外資金融機構股權合作之外的多元化互惠互利更將成為長期的任務。     10月20日,澳門人民幣清算行———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宣布,該行將于11月上旬為首批16家參加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的澳門銀行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另有兩家參加行將于稍后加入清算系統。而在此前,香港的人民幣業務亦已如期開辦。     此方面值得注意的動向之一是,2003年8月簽署的CEPA協議為港資銀行拓展內地再開綠燈:一是將港資銀行在內地開設分行的注冊資本金門檻從200億美元降至60億美元;二是將港資銀行在內地分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資格從開業三年以上降至兩年以上。由此,一批原本無緣在內地拓展業務的港資銀行,如中信嘉華銀行、大新銀行、工銀亞洲和永隆銀行等,都已積極籌備在內地開辦分支機構或者投資金融公司。中信嘉華、工銀亞洲更有望于2005年在內地開辦人民幣業務。而根據這一協議的精神以及內地與香港各具特色的經濟、金融狀況,兩地銀行如何更好地實現互動合作,尤其圍繞人民幣業務這一核心,明年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