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協作中,一些地方往往片面強調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從而使協作經常陷入“自說自話”的尷尬。日前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的第三次“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聯席會議上,不少與會專家和代表呼吁,發展區域協作,需要相關省、區、市心甘情愿地為建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鏈充當“配角”。
在我國目前的各種區域經濟體系中,一些地方的官員出于招商的目的,往往熱衷于夸
耀本地區的人才、資源、技術優勢,基本不顧及與周邊伙伴的互補,使區域合作變成空泛的“自我推銷”和松散的“項目趕集”。即使偶爾展開合作,也盡可能地爭奪主導地位,唯恐在利益競爭中被邊緣化。
針對這類現象,這些專家結合自己主持一些區域科技合作的經驗指出,區域經濟體系概念不能無限制放大,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與其中的主體,這就意味著在高等院校、大學、科研院所和產業資本密集的中心城市和高成長地區注定要成為“焦點”,周邊的省、市、區雖然納入了同一個經濟區域,但不能只片面強調各自的“特色與優勢”,應該制定規劃,確定共同的議程,解決一些共同的問題,實現利益共享。
來自粵港澳地區的代表認為,在由南方9省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構成的“泛珠三角”經濟體系中,目前科技合作做得“最實”,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配角意識”。專家指出,“泛珠三角”各省區應心甘情愿地為以核心地區為龍頭的產業鏈、產業布局做配角,做產業鏈中牢固堅實的一環,只有這樣,才能在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壯大中受益。但也有一些代表呼吁,一旦有合適對接的項目,就要先行動起來,取得突破后再在區域內輻射,不能坐等各方協調。
專家學者關于區域協作與區域發展的爭論還在繼續,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而各個地方在區域協作中的角色定位問題尤為重要。我們相信,隨著區域市場的不斷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答案終究會被找到。蘇曉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