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正文
 

中國零售業直面更大挑戰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3日 16:37 商務部網站

  長期以來零售業在中國沒有得到應有的、足夠的重視,遠遠落后于世界零售業變革的步伐,成為國民經濟中最薄弱的部門之一,這不僅拖累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往往因其效率低下而導致市場失靈。

  根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加入后5年內中國將分階段逐步開放零售市場,其中加入后3年內(到2004年底)的執行力度最大,屆時將取消對外資經營零售產品(煙草
和化肥除外)的限制,取消對特許經營和無固定地點零售的限制。這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主動融入世界經濟主流的重大舉措,也是利用外資政策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零售業對外開放經過12年試點之后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可以預見,在這一新的歷史階段,外資搶灘中國零售業的速度與規模將進一步加快和擴大,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我國企業將面臨著競爭、生存與發展的嚴峻考驗。

  演義篇

  外資零售業進入中國全程觀察

  進入速度和規模

  從1992年到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準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截至2004年4月,全球零售企業200強中已有12.5%的企業進入中國,另外有12%的企業已經進入亞洲,為隨時進入中國做準備。全球知名的零售企業,如沃爾瑪、家樂福、好又多、大潤發、歐尚、易初蓮花、萬客隆、麥德龍、華堂、百佳、普爾斯馬特等均在中國零售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外資的發展尚比不上國內企業的整體規模。2003年外資在中國零售市場的份額仍然較小,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不足3.5%。在商務部2003中國連鎖30強排名中,目前只有家樂福、沃爾瑪、好又多、麥德龍、新燕莎5家外資企業上榜,但外資擴張的速度卻不容忽視。以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最近對2003年全國近400百家超市企業的14000多個門店的情況進行的調查為例,400家超市中,國內企業有358家,占88.5%,門店數占87.3%,外資企業有43家,占11.5%,門店數占12.7%。從統計中發現,國內企業門店擴張的速度明顯高于外資企業門店的發展速度,2003年國內企業增長速度為32.35%,外資企業增長速度為21%。

  經營效益

  外資零售企業的經營效益普遍好于國內企業,尤其在銷售增長方面外資零售企業明顯占據優勢。仍以上述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的調查為例,在這些超市企業中,國內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9.6%,外資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33%。從銷售所占份額看,外資企業銷售額合計占所統計企業銷售總額的28.3%,國內企業占71.67%;與2002年相比,外資零售企業所占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而國內企業則同比下降了1.1個百分點。從每平方米平均銷售額來看,外資企業為2.06萬元,其中臺灣地區的企業達到3.9萬元,歐洲企業達到3萬元;國內企業每平方米銷售額僅為1.40萬元,其中上海企業平均每平方米銷售額為2.19萬元,北京企業僅為1.7萬元。

  業態形式

  目前,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所涉足的業態包括百貨店、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超市、便利店、專業店等幾乎所有現代零售業業態,但主要的形式還是集中在超市、大型綜合超市和倉儲式商場這些最有市場前景并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業態。根據AC尼爾森公司最近發表的一份針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進行的《購物者趨勢調查報告》顯示,亞洲七個主要城市中超過80%的購物者的一半以上的食品預算開支都在超市和大賣場。

  區域分布

  在零售業方面,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分批逐步開放城市,因此,外資的發展區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另一方面逐步開放的這些城市經濟更為發達、購買力更強,投資環境更好,故而也受到外資青睞。目前外商投資的零售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華北)、上海(華東)、深圳(華南)、大連(東北)乃至后來發展起來的昆明(西南)等發達城市。例如,沃爾瑪首選深圳,家樂福首選北京。

  從整體上看,東部地區是目前外資競爭的主要區域。但種種跡象表明,西部也逐漸成為外資零售業的逐鹿場。西部盡管經濟發展速度和消費能力遠趕不上東部,但西部擁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以及較具吸引力的優惠政策。

  進入方式

  回顧1992年至今中國零售業外資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外資進入的方式主要有如下類型:

  (1)經地方政府批準建立的中外合資合作零售商業企業。

  (2)中外合資合作生產企業利用在華再投資的機會,與國內企業聯營創辦零售企業。例如香港協和集團在北京、上海、沈陽、成都、西安等地開辦的多家商場。

  (3)中外合資合作加工制造企業,開設自銷產品的專賣店或專賣柜,經營合同規定允許內銷的產品。

  (4)通過承包、租賃、委托經營方式,由外商取得零售商店的經營權進行經營。

  (5)中外合資合作連鎖商業企業。例如內貿部糖業酒類集團公司與日本國株式會社伊藤羊華堂和日本國伊藤忠株式會社、伊藤忠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華糖有限責任公司”。

  (6)中外合資合作零售商業試點企業。

  根據入世承諾,中國只允許通過批準試點企業的方式逐步開放零售業。1999年7月,中國發布了《外商投資商業試點辦法》,才將原來的11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冶區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辦單店,也可以辦連鎖店,經濟中心城市增加一到兩家試點。然而由于外資的違規操作,盡管到1999年底中國中央政府正式批準進入的中外合資零售商業企業僅為21家,而實際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已達300家。其中,主要是前面所述第一種方式,即繞過中央政府、通過地方政府批準建立。

  前瞻篇

  外資零售業擴張趨勢預測

  判斷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的擴張趨勢,最可靠的辦法是了解那些有實力的外國零售商是如何評價中國市場的,而2004年全球零售業發展報告則為此提供了重要詮釋。該報告根據世界主要零售商的意見和看法對世界30個新興市場的國家風險、市場吸引力、市場成熟度和進入市場的緊迫性進行了全面的測度,以對這些市場的發展潛力和前景作出評估。報告的結論是:中國零售業發展指數在30個新興市場中居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印度,也就是說中國對于國際零售商來說是比較理想的投資場所。盡管報告認為中國市場的成熟程度不盡理想,在30個新興市場中排列16名,但市場的吸引力比較強,在30個市場中排列第11。

  中國的零售市場2003年的增長率為9.1%,銷售額高達45840億元人民幣(合5538億美元),消費市場規模龐大,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之一。面對如此誘人的市場,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經營目標著眼于未來,認為“真正的全球性企業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進入中國市場。”為了達到預定市場占有率和市場主導權,外資企業甚至不以贏利為目的,以3-5年甚至10年的虧損為代價,直至在中國的市場占據優勢地位。沃爾瑪就曾公開聲稱3年不要利潤。

  目前,外資在中國的擴張主要仍是開新店,但近幾年來兼并和重組亦已成為外資進入的重要選擇。目前,外資的兼并重組主要集中在幾個大中城市。

  從世界零售企業在其他國家的發展情況看,兼并一國的零售企業向來是其殺手锏。1997年沃爾瑪進入歐洲,就是從一次性收購德國一個擁有21家大賣場的超市公司開始的,1999年又投資150多億美元收購了英國大型超市集團阿斯達,從而使其在歐洲的大店鋪一舉達到了350多家。

  這些大型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兼并活動得到了一些非常理想的環境。首先,商業領域外資兼并重組得到了政府一些政策的支持。其次,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及零售業利潤率整體下降,新建企業和新設門店難度加大。第三,經過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之后,大中城市中理想的建店位置成為稀缺資源。最后,從國內零售企業來看,經營不善的企業大量存在,只有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才能得以繼續生存,尤其希望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將其解救。

  綜上所述,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外資零售業仍將以更快的速度進一步通過新建以及兼并等方式在中國擴張。

  思辨篇

  國內零售業開放風險解讀

  導致本地零售商市場份額降低

  占領中國國內市場是外資零售業進入中國最主要的目的,他們憑借的優勢多是中國本土零售企業所不具備的,比如資金、技術、管理,這些優勢可以幫助他們化解和克服初期進入異域市場缺乏對目標市場的了解和經營經驗所帶來的風險。大多數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都作好了3-5年不贏利的準備,中國日益龐大的經濟規模、迅速成長的市場、穩定的對外開放政策給了他們信心,雄厚的資金和強大的技術、管理力量也給了他們承擔風險的能力,他們作好了在中國這個市場長期作戰的準備。這一點在外資零售業在中國的擴張中表現得很充分。幾乎所有的關注中國零售業市場發展的中外人士都已經注意到目前外資在中國的擴張的勢頭,這種勢頭用中國專家的話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開店速度快;二是地域不斷擴大;三是開辟了包括圖書、報刊、藥品、音像及成品油等在內的重要的商品零售市場;四是加快建立采購、物流中心。這種擴張表現出一種很強的戰略意圖。

  因此,外資進入中國零售業并不斷擴大在中國零售業中的份額,必然會對中國的本土零售企業產生影響,但我們應客觀地分析這種影響。第一,外資零售業代表了更高的生產力水平,它們的進入必然導致中國企業的模仿、競爭和跟進。第二,沒有理由相信外資就一定會輕易占領中國市場。零售業是根植于本土人文環境中的一種產業,本地企業占據了很強的本土作戰的優勢。

  導致進口產品激增

  零售業開放帶來進口產品的激增是個不容懷疑的問題。正因為如此,中國在開放零售業初期就對中外合資零售企業經營進口產品的比例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影響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的因素有許多,開放零售業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其他條件不成熟,光有零售業的開放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韓國在開放本國零售業時也存在這樣的擔心,但是開放后的情況表明,進口并沒有象人們預期的那樣大幅度增長。

  實際上,外資零售業在中國市場上經營的成功之道并非極力推銷進口產品,而是千方百計增加中國本地制造的優秀品牌產品,以此來贏得更多消費者,增加營業收入,擴大市場份額。如果從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動機看,擴大進口產品并不是其主要目的,因為依靠擴大進口產品的銷售獲取企業的效益和市場份額是不經濟的。

  導致地產價格上漲

  在許多國家,特別是那些國土面積狹小的國家,在發展大型零售業過程中都不同程度面臨土地成本高的問題,可以說這正是該行業準入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中國正在進入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地價不斷上升是必然的趨勢和結果。但是,迄今進入中國的大型零售企業似乎并沒有受此困擾,也許目前地價尚未達到一個應有的合理水平,值得思考。

  產生排他性交易

  隨著外資零售企業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人們擔心在許多大品牌加工制造業同樣被外資商業控制的情況下,外資零售企業和外資生產企業容易結成戰略同盟,形成一定的排他性交易關系。

  策略篇

  五大建議應對零售業市場開放

  建議一:應正確認識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培育我國零售業市場

  長期以來由于受

  “仕農工商”和“重工輕商”傳統理念的影響,我國零售業一直處于經濟發展的末端,效率和效益低下,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長。我國零售業應跟上世界零售業改革的步伐,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做法,盡快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零售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并將有關內容納入“十一五”規劃,如零售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定位、網點布局與城市規劃的結合、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多業態及大中小企業的合理分布等,加大市場培育力度,使零售業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引導生產、促進消費和增加就業的一大引擎。

  建議二:應加強法制建設,創造和維護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當外國零售商悄然進入中國市場時,中國經濟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軌進程之中,零售市場還沒有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因此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這種商業存在對中國同業到底會引發什么,

  政府更沒有做好相關規則及法律制度上的準備。就在“入世”三年后的今天,零售市場開放深度和廣度均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我國依然缺乏零售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亦無中長期發展規劃及實施措施,使競爭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因此,中國必須加快相關法制建設,創造和維護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首先,在零售領域中政府應放棄過去大量使用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做法,轉而致力于創造一種促進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第二,規范競爭行為,防止市場壟斷和不正當交易。國內零售業由于長期在一個封閉的體制下運行,不參與國際貿易并長期拒絕大規模外資的進入,沒有形成一個能夠激勵競爭的市場環境,企業缺乏創新動力和創新活力,導致了該行業低效運行狀態。近些年通過引進國際競爭,盡管使中國零售企業受到巨大震動或震蕩,但也讓企業了解和學習了國外先進的流通方式和現代管理技術與理念,激發了企業的創新精神和競爭意識,激活了中國的零售市場,并在帶動產品出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問題的關鍵是,在外商已大規模進入零售市場的情況下我國仍未制定出新的市場規則,包括“反壟斷法”,這使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境地。比如,外資零售企業的巨大規模和高效率往往導致他們在與供應商的關系上占居優勢,其中包括掌握價格主導權,獲得較長的賒銷期,同時在零售環節上以較低價格爭奪消費者,從而形成對市場的影響或操縱,等等。中國政府對此應予以高度重視,并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以避免外資大企業操縱市場和進行不正當交易(如通過內部價格轉移來逃避稅收等),將引資風險控制在最低程度。這不僅關系到市場秩序和零售業的健康發展,也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第三,建立爭端解決機制。外資的進入必然導致競爭加劇,企業間經濟摩擦和利益沖突亦會增加,因此在建立公平公正的游戲規則、加強實施和監管力度的同時,還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及時化解矛盾,處理糾紛,確保市場持續、穩定、有序地運行。

  建議三:應保護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向便利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實現零售網點合理布局

  中小企業是零售業構成的基礎和就業的主渠道,保護和發展中小企業對擴大就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國家都頒布了保護中小型零售企業的法律法規。

  在為中小企業開辟生存發展空間的同時,政府還應積極引導和促進中小企業向便利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實現多業態、多層次、大小零售網點合理布局,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商業理念。目前許多大型外資企業竟相搶占城市繁華地區,導致交通阻塞、環境污染、噪音擾民等問題愈益突出,政府應盡快制定綜合治理規劃,徹底改變這種無序發展、惡性競爭的局面。

  建議四:應找準市場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競爭

  外資企業大舉進入并迅速擴張的勢頭的確對本地零售企業形成巨大壓力,但客觀上也推動了中國零售業改革、調整的步伐。不少企業通過改制和重組,激活存量資產,迅速走上振興之路;許多企業通過吸取外資企業的先進運營方式和現代管理技術與理念,增強了自身競爭力,找到了自己的市場位置,一個業態多樣化、商品多樣化、服務便利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普遍存在著一些擔憂,認為剛剛融入世界市場的中國業界無法與實力雄厚的外資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況且外資企業還享有某些優惠待遇,這使起步較晚的中國企業面臨著一場不公平競爭,甚至導致外資對中國零售市場的控制,因此政府應采取適當措施有效監管外資進入該領域。

  其實,從世界零售業開放的歷程來看,到目前為止各國為零售業外資提供的待遇遠不能與制造業相比,跨國零售企業在東道國的活動還受到諸多的限制,如嚴格審批管理制度、市政規劃、土地使用、環境要求及民意測驗等。這些規定雖然并未特別指明是針對外資的,但實際上巧妙地起到了限制外資進入的作用,因為外資企業畢竟是遲到者。我國情況有所不同,長期落后的零售業留下了太多的空間和空白,大規模開放后外資企業必然會獲取一定市場份額,我們對此要有清醒認識和足夠的心理準備。我國企業要盡快適應這一新的市場環境,先做模仿者或合作者,再做競爭者,并在競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進而做大做強。

  另外,零售企業的經營活動涉及到上游生產企業和最終消費者,要想取得成功它就必須融入所在國的人文環境,這也正是為什么大多數外資零售企業都在努力尋求本土化戰略的重要原因。而根植于本土的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具有很大優勢,關鍵是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在競爭中取得更多的主動權。

  建議五:應建立和完善基礎統計與指標評價體系,形成迅捷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機制

  為正確引導外資投向和規范其市場行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并減少其負面影響,政府有關部門應密切關注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后的經營與發展動向,及時了解和分析它們對中國市場環境、本地企業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總體經濟的影響。在這方面,目前雖有一些統計數據和資料,但缺乏系統性、可比性,且分類過粗,難以對我國零售市場的總體情況做出準確分析和判斷。對此政府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并責成有關部門建立和完善基礎統計與指標評價體系,同時充分發揮民間行業組織的作用,形成迅捷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機制。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blockquote id="6kmm2"><table id="6kmm2"></table></blockquote>
<kbd id="6kmm2"></kbd>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